理论教育 薛岳:中南解放战争关键角色

薛岳:中南解放战争关键角色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海南国民党军主帅,薛岳不仅在战略决策上进退维谷,在具体的兵力部署上也是一误再误。

薛岳:中南解放战争关键角色

薛岳在海南的垂死挣扎——邓华决定提前实施主力登陆计划——强渡琼州海峡——“土炮艇”近战国民党军旗舰——381团1连坚守风门岭105高地——40军、43军合围美亭之敌——进攻海口——追歼逃敌——海南岛全部解放——中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军连续两批四次偷渡均获成功,极大地震撼了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薛岳在震惊之余,深感海南防卫岌岌可危,为了“亡羊补牢”,他一方面调兵遣将,跟踪追击我军先遣登岛部队,企图趁我立足未稳之际加以包围歼灭,另一方面,继续加紧高压统治,铲除异己,震慑人心,借以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反动政权。

本书前面曾经谈到,薛岳虽非蒋介石的嫡系,但他从来都是我党我军的死对头。特别是他就任海南防卫总司令后,对海南人民采取血腥的特务统治,通过国民党保密局海南专员韩竟民为首的特务组织,大肆调查和逮捕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犯下了一桩桩罪行,有案可查的是:

1949年12月,著名民主人士郑振铎先生由香港返海南探亲时,即有特务随机“保镖”,郑到达海口机场曾被绑票。

1950年3月,民盟地下组织的领导人、民盟海南特派员谭伯棠,借词清明节回乡扫墓,返原籍临高布置策反工作,因事先发往香港的文件被截获而事泄,被扣留押解海口市警备司令部讯办,并于4月20日海口解放前夕失踪。

紧接着,民盟地下组织文教组长张仁川、韩铃夫妇也于4月2日被海口市警备司令部拘捕,备受毒刑,海口解放前夕,由于特务们仓皇逃窜,来不及枪毙,张、韩夫妇始获越狱逃生。

海南籍进步人士林廷华、张光琼、符爱春等于1950年初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后,在海南的军政人员中,凡文昌籍的林、张、符三姓人员,都被薛岳列入黑名单内,加以迫害。有些人甚至被装入猪笼内,沉到海中。

曾在湛江参加张光琼部起义的蒋军团长张泰煜、连长张建民和士兵三名,亦被枪决。

更令人发指的是1950年4月,薛岳竟违反国际法,下令把白沙门岛战斗中因伤病被俘的我43军加强团官兵14人、船工6人押到海口市枪决。在薛岳枪杀解放军伤病人员和船夫的那一天,琼剧老艺人李长和同许多艺人在海口市富南茶楼喝茶,激于义愤,说了一句:“船夫有什么罪,也被枪决,太惨无人道了。”这句话正好被旁边的一个特务听到,立即把李长和扣留,押到海口市警备司令部关了起来,海口解放前夕才被释放。

在薛岳以血腥手段残酷镇压海南人民的同时,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富商巨贾却继续在海南巧取豪夺,为非作歹,丧尽了人心。原海南国民党军官林荟材回忆说:“当时蒋家王朝发行的‘法币’已成废纸,市面通行的是大洋(硬币银元)、港币和叻币,军政费用,则全部发给十两庄的‘金条’,军政大员及豪商巨贾,竞相开设金铺、找换店,操纵市场和金融。1949年间,中国航空公司曾有一架巨型飞机自重庆飞琼,因油尽被迫降落于秀英炮台附近而失事,全部乘客四十余人全部丧命,惟机师及无线电员负伤。据航空公司海口办事处主任林克己(我的堂侄)表示:这次被迫着陆,原不致造成重大事故,因乘客都是政府要员,随身携带行李过重,故飞机着陆时,触地受震,人身受过重金条撞压,才导致死亡。可谓自食恶果。”“由于物价波动,治安混乱,洗劫金铺,打家劫舍的案件层出不穷,海口、加积、榆林、文昌、那大等市镇,一夕数惊,陷入一片黎明前的黑暗景象。”(1)

尽管岛内人心惶惶,士气不振,但薛岳还是决心与解放军对抗到底。他判断我军在4月份必定大举登陆,因而迅速地将原驻琼南的第252、256师等部及海空军大部调至海峡正面增防,并通令全军于每日黄昏起至拂晓后一律全副武装备战,海防部队则一律进入阵地,指挥官一律进入指挥位置。与此同时,薛岳还极尽各种欺骗宣传之能事,在士兵中宣传什么“共军的俘虏政策变了,凡是逃到海南岛被活捉的,都要当作顽固分子,抽筋剥皮,一律处死”。4月初的白沙门之战后,他为了安定人心,宣扬“战绩”,到处张贴“庆祝白沙门大捷,歼灭共军一千余名”的标语,把自己的士兵掺杂在被俘的解放军战士中,满载十余辆大卡车,强迫他们在海口市巡街示众,并致电台湾向蒋介石报功,请派轮来海南接运战俘赴台。在夸耀“伯陵防线固若金汤”的同时,大肆宣扬“即行渡海反攻大陆”。

实际上,薛岳的虚张声势纯属自欺欺人,在我强大的人民解放军面前,他的任何措施与手段都显得捉襟见肘,回天乏术。据林荟才回忆,薛岳等人当时的真实处境是:“解放军四次渡海试探,在敌前登陆成功后,海南的解放已如箭在弦,引满即发。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防总参谋长李扬敬和海南特区行政长陈济棠,都慌了手脚,为解放军的多次登陆成功,大伤脑筋,认为不处处设防,就处处有可乘之隙,若处处设防,又处处有薄弱之患。最后,一方面向蒋介石求援,一方面被迫硬着头皮,不顾兵家之忌,采取了直接防御的决策,以防卫为应变的主要任务,处处设防,处处薄弱,以致后来被解放军一击即溃。”

作为海南国民党军主帅,薛岳不仅在战略决策上进退维谷,在具体的兵力部署上也是一误再误。林荟才是当初“海南防卫作战计划”的制定者之一,他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按照防卫作战计划的判断,解放军大军渡海登陆的地点,应在澄迈、临高两县沿海地区,原应部署战斗力较健全的第廿三兵团的第卅二军于该地区;文昌、儋县两地区,因渡海航程过长,不便于大军渡海的活动,防卫计划中终始认为是助攻方面,仅部署些防卫警戒部队,监视其偷渡,控制机动兵团于定安、澄迈间地区,以为策应。但薛岳在兵力部署上,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第廿三兵团刘安祺的掣肘,不听调动;另一方面,又因琼崖纵队在大军渡海前曾先后拔掉或痛击蒋军的文昌、琼山两地区的许多沿海据点,暴戾无能的薛岳,受到迷惑,便误认解放大军的主攻有指向琼山、文昌的模样,结果,却把战斗力健全的第卅二军部署于东路文昌、琼东、加积、榆林之线,把残破的第二流部队,部署在首当其冲的澄迈、临高地区的防卫线上,后来,防线被突破之初,又错误地把第卅二军分割使用,拖垮了该军的第二五二师,却任令该军的第二六六师闲置于文昌地区不用,给解放大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充分暴露了统帅的笨拙无能。”(2)

此时,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军手里。为便于实施靠前指挥,3月20日,邓华带着一个精干的前方指挥所来到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县赤坎村。在这里,邓华根据亲自了解掌握到的情况,与40、43两个军的首长反复磋商后,并报上级批准,修改了广州会议关于渡海工具以机帆船和登陆艇为主的决定,改变为以木帆船为主,同时尽量多改装一些机帆船作炮艇,争取于谷雨后提前发起大规模登陆作战。(3)

3月27日,邓华又在赤坎村召集两军及两先头师首长和炮兵干部开了一次作战会议,30日10时,15兵团前指向野司、军委报告了这次作战会议的情况。电报首先对部队调动、船只调整问题做了说明,然后着重陈述了渡海作战中几个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

电报中说:关于对付敌舰问题:“以炮兵团主力(十加及十五榴)配置于海安、三塘及灯楼角海岸打击敌舰,使其不敢大胆在中线以北海面活动,同时各军以四机帆装上山炮、战防炮及高射机关炮实行护船专打敌舰,必要时还可在我岸重炮及高射炮火(可控制海屿五分之二)掩护下,在中流打击以南海面敌舰。”

关于对付敌机问题:“对空问题现有高一团之四个连(内一机关炮连)位于灯楼角侧后高地保护四十军该带港口之船只集中,另两个连位于四十三军博赊港两侧高地保护该带船只集中。但因炮火太弱,敌机仍很猖狂,船只被打坏不少(如一二七师准备好四个加强营之船,几日来遭敌机的扫射轰炸,现仅只有三个营及一个连的船了)现船只比较集中,今后敌空军活动将更加紧,前建议野司调一个高射炮团请速来,因今天对我危害最大的是空军。”

关于琼纵与先期登岛部队的战术原则问题:“琼纵则应展开广泛的游击战破交袭敌,及积极的进行策反工作,在岛上的我主力部队要以积极灵活的游击动作,争取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速战速决以小的牺牲消灭敌人,避免打无把握的仗,不要轻敌麻痹及怕疲劳而出乱子。”

电报中还说:“最后,很重要的是争取风向的问题。我们要极力争取利用清明、谷雨两个节候可能的东北风,还要设法利用东风、东南风,同时要把船上桨橹安置起来。四十军两次偷渡证明,在现有风向变化无常的情况下桨橹作用很大,各部必须做到船船有桨橹。”(4)看来,邓华对渡海作战已是胸有成竹了。

就在15兵团前指发出这封电报的第三天,43军加强团成功登岛,为我军又增添了一个重重的筹码。捷报传来,邓华和两军首长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认为大举登陆的良机已到。邓华后来回忆说:“两批偷渡部队胜利登陆后,敌人非常恐慌,停止进攻琼崖纵队,集中力量加强正面海防,以防我大举渡海登陆。当时,我们考虑我军进入岛上兵力已近一个师,加上琼纵,接应力量大大加强,我之战役准备工作也大体就绪,且从几次偷渡中取得了渡海作战经验,不仅翼侧偷渡,而且正面突破都获得成功。同时了解到谷雨(4月21日)前后还有东风可利用,两军主力渡海时机已经成熟。”(5)

韩先楚也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近4月,谷雨迫近,眼看着有利的季节风就要过去了。我们面前摆着两着‘棋’:一是万船齐发,大举登陆;一是继续组织小型潜渡。显然,后一着‘棋’是不可行的。那是分散兵力、旷日持久的作法,将造成长期的被动局面。前一着‘棋’是可行的、最有利的。首先我军和兄弟部队先后四次潜渡之后,敌我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岛上我已有相当的内应力量,而敌人的兵力部署主要是对付我小型潜渡,这就有利于我们出其不意,突然大举强攻。其次,形势不等人,季节不等人,谷雨过后,海面再无北风,因此,我们必须乘谷雨前的季节风行动。如果错过时机,不仅解放海南岛的任务将长期拖延下去,就连日后小型潜渡亦不可能。再者,历次潜渡和涠州岛夺船说明,不管是敌人翼侧、正面,不管是一个营、一个团,甚至一只单船,也能突破敌人防线冲上岛去。大规模登陆,兵力大,火力强,登陆突破更有把握,前面的部队先打开登陆场,后续部队就可顺利登陆。同时,我们已经取得了渡海作战的一些主要经验,部队海练基本成熟。目前求战情绪高昂,战斗意志旺盛,更该一鼓作气,全面进攻,彻底解放海南岛。”(6)

4月8日,邓华致电第四野战军并中央军委,阐述了他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及下一步行动的考虑:“第二批登陆的成功,证明只要我有足够的船只,充分的准备,很好地利用风潮,在我岛上部队的接应下,是可以在正面从任何一处强行登陆的。此次主要因风潮的关系,使部队遭受相当损失(约五分之一)。目前,敌人正在加强北部海防。今后,登陆部队不论大小,均需付出打兵舰和登陆突破的代价。部队小则损失大,上去还要跑,反而刺激敌人。故今后只要我们主客观条件(主要是船只、领航人员、风潮等)有可能,每批登陆以较大部队(一个师以上)为合算和有利。”

“为争取春夏之间解决琼岛问题和根据上述情况,故第三批决定组织六至七个团的兵力,争取于谷雨前后在花场和临高以北地区强行登陆。”“估计第三、四批登陆后,岛上形势会起基本变化。一为可能利用海空(敌亦在搞机帆)撤退,一部被我消灭,一部起义投降;一为可能坚守,最近敌传出台湾有新军来增援,说装甲部队亦派了人到海岸视察,估计增援可能性太小,但在作战指导上一定要准备敌人做垂死挣扎。因此两军部队应全部过去。”邓华最后建议野司,迅速抽调部队,接替尚在涠州、北海的120师两个团和在硇州、阳江、上下川岛担任水上交通的129师两个团,“并再准备好一两个师,必要时立即出动。这种争取我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敌人是必要和有利的”。9日,四野首长同意了上述作战计划,以第41军第122师接替129师的防务,以第44军第131、132师南下雷州半岛,作为渡海作战的预备队。

4月10日17时,邓华司令员发出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命令,基本布置是:40军6个团、43军1至2个团,务必于4月13日以前准备完毕,待机起渡,争取于15至18日海潮平流时机,实行强渡;两军起渡点以鲤鱼港为界线,以西属40军,以东属43军,登陆海岸以马袅港为界线,以西属40军,以东属43军;岛上接应部队由两军根据各自任务,自行布置接应配合;具体起渡时间临时用电话下达。

作战命令突出强调两点,一是关于登陆成功后的作战步骤:“(1)两军登陆后应乘敌混乱或来援时歼灭敌人,并求得打开一条走廊,以便迅速将两军后续部队于短时间内全部渡过。(2)尔后四十军主力应迅速向加来市急进,包围敌六十四军军部,并以一个团向那大市前进,监视该处之敌(第三路军及第四路军军部)。四十三军应即迅速向澄迈急进,包围敌六十二军军部,以分割敌人,包围敌指挥机关,吸引敌来增援,求得在运动中歼灭敌有生力量。(3)两军将两地之敌歼灭后,预定四十军即以一个团配合琼纵五总主力迅速切断敌第四军退路,军主力即歼灭那大地区之敌,四十三军主力则向海口攻击前进。”

二是登陆成功后在战术上应特别注意:“(1)应迅速插敌纵深,分割和包围敌人,并以围城打援的办法求得在运动中歼灭敌有生力量。(2)此次作战没有强大炮兵,前线主要靠步兵火器及小口径炮来解决问题,因此将敌包围好,我必须要特别注意掌握四快一慢原则,切忌急躁、鲁莽。(3)岛上是山地并有稠密的森林,对运动展望妨碍颇大,因此必须注意搜索与侧翼警戒。(4)后方供应接济困难,必须要节省使用弹药器材,尤其是炮弹。”

作战命令最后要求:“因为船只领航人员的困难,所以采取分批连续登陆的方针,两军第三批过去的船只,务必派得力干部负责督促迅速返回(部队登陆后船只应立即北返)以便后续部队迅速通过,我岸对海对空炮火应特别注意掩护返回船只。”(7)命令下达后,两军准备渡海的部队立即进入临战准备状态,各军都开设了起渡港口指挥所,负责具体区分各船队的起渡位置,组织对海、对空的作战掩护以及通信联络等。邓华则天天晚上抽出时间,专门参加兵团前指气象水文组的研究。至此,渡海作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月15日,兵团前指人员向邓华报告:16日将是横渡海峡的理想时机,因为这一天黄昏是雷州半岛晚潮高峰后退潮时节,这时起渡,船只可随着退潮而增加航速;17日拂晓前,海南岛北岸开始涨早潮,船只可随着涨潮的潮水而加速抵近海岸、海滩,有利于登陆;晚间风向为东北风(偏东)、海水顺流,又正是伏流时期(平流),海水流速缓慢,有利于我军航渡。邓华听取汇报后,果断地下达了起渡命令。(8)

4月16日19时30分,渡海作战兵团第一梯队2.57万余人,即第40军118师(欠352团)、119师、120师358团,共18700人和第43军128师(欠3个营)近7000人,在韩先楚、解方(40军副军长)率领和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协助下,分乘350只战船,分东路、西路编队,从雷州半岛南端各港湾同时起锚,向预定登陆地段航行;渡海作战部队第二梯队第43军军部和129师385、386团,127师380团及381团两个营2万人,在第43军军长李作鹏、政委张池明率领下,随第一梯队跟进。

航渡编队刚离岸8海里,便遭到国民党军巡逻飞机的轰炸、扫射。指战员有的用机枪、步枪向俯冲扫射的飞机射击;有的堵漏、排水,保证战船继续前进。下半夜,编队又遭到国民党军舰的攻击。在编队两侧护航的火力船,迅速展开,开足马力,迂回到国民党军舰侧后有利战位,利用其火力死角,充分发挥“土炮艇”上各种火器的近战威力,对准军舰的指挥塔、轮机舱、炮塔等要害部位,猛烈射击,打得敌舰官兵不知所措。面对我军势如万马奔腾的船队,敌舰自知占不到便宜,只好让开航海大道,任由解放军船队航行。

海战中,出现一桩“土炮艇”智胜国民党军旗舰的事迹。40军炮兵主任黄宇指挥的炮艇队在圆满完成任务之后,奉命掩护空船队返航,接运后续部队。途中,空船队遇到一艘敌舰的炮火拦阻,我军五只“土炮艇”见状,即刻开足马力,迅猛地向敌舰冲过去。敌舰仓皇逃走,我军紧追不放。追击中,黄宇乘坐的指挥船因一台发动机突然熄火,航速减慢掉了队,成了孤船。正在这时,一艘国民党军大型军舰突然出现在背后。黄宇立刻召集船上干部研究,确定采取诱敌近战的办法,给敌人以突然有力的打击。他们用篷布把火炮盖起来,只在篷布上留了个口子,以便继续瞄准,无关人员则下舱隐蔽,关闭机器,全靠风力航行。这样,就把“土炮舰”伪装成了一条普通的运输船。艇长铁军亲自掌舵,沉着地朝军舰驶去。敌军舰果然上当,毫不在意地开过来。当指挥船行至军舰右侧,进入其前后主炮射击死角,而我方火炮则进入威力最大的直射距离时,黄宇一声令下,炮手们掀开篷布开炮,三十多发炮弹接连飞向军舰,打得这艘庞然大物多处中弹,冒烟起火。不料,我火炮突然卡壳,射击中断,指战员只好用高射机枪和轻机枪向敌人射击,火力大大减弱,敌舰侧舷的机关炮则开始向我还击。一阵弹雨袭来,黄宇被击中右臂,炮长中弹牺牲,一个炮手负了重伤,随后,艇长的左臂也负了伤。正在危急时刻,我军其他四只炮艇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返航,向敌舰开炮射击。被我追击的那艘敌舰也返了回来,掩护着大军舰掉头急驶而去。事后知道,该舰是国民党海军第3舰队旗舰——“泰康”号,舰队司令王恩华身受重伤。战后,40军授予该指挥船以“战斗英雄船”的荣誉称号,并给全船指战员和船工各记大功一次。(9)

4月17日凌晨2时,第一梯队靠近了海南岛。这时,琼崖纵队5总队5团、3总队2团、1总队7、8、9团和40、43军先遣登岛部队,在马白山、刘振华等指挥下,迅速赶到临高角等海边,扫清沿岸守军据点。同时,以一个团和两个营阻击临高县城及美台、加来等地出援的国民党军,以一个团和两个连夺取高山岭国民党军炮兵阵地,接应第一梯队登陆。6时,第一梯队靠近临高角至花场港的预定登陆地段。登陆船队不顾守军疯狂射击,奋勇冲向海岸。当距岸五六十米时,先头船的勇士们纷纷跳入齐胸深的海水,向岸冲击,突破滩头阵地,抢占和巩固登陆场,并直扑沿岸防守要点。119师师长徐国夫回忆:“海南岛之敌为阻止我军登陆,在滩头阵地设置的三道防线确实下了功夫。第一道铁丝网防线,在铁丝网上挂上集束手榴弹,将拉线引入暗堡,当我军接近时拉线引爆。第二道战壕防线约有一个营的兵力把守,并在两道防线之间埋设了许多地雷。但这些暴露的防线均不能阻挡我军的前进。第三道防线相当棘手,明碉堡还好对付,暗堡令人难防。三五七团万守业副排长就是在爆破敌人一暗堡时,舍身堵枪眼壮烈牺牲的。敌人虽然顽固反抗,但仍不能阻挡我军的强大攻势,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师不仅登陆,并突破敌三道防线,夺取了临高角纵深二十多公里阵地。”(10)

17日下午,40军登陆部队击溃守军64军131师两个团的阻击,连续攻克9个地堡群,占领了守军的防御核心阵地临高山(今高山岭)。随即,以一部分兵力包围临高县城,主力继续向纵深推进。战斗中,119师副师长黄长轩被敌机炸弹击中右腿股动脉,因当时医疗器械渡海时被海水浸泡生锈不能使用,黄副师长流血过多又不能及时补血,两天后停止了呼吸,年仅34岁,他是海南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我军烈士中职务最高的干部。19日拂晓,118师在美台地区包围了国民党军4军156师部及一个团,战斗至12时,歼灭其大部。同日,119师奔袭加来64军军部,7时,355团进至加来市以东及以北,356团进到加来市以南,两团将要对敌形成包围时,敌人乘我未完全切断其逃路之隙,全部乘汽车东逃。我军发起追击,俘敌八十余,缴敌汽车一辆,加来市随被我军占领。(11)

与此同时,43军128师主力在玉抱港、雷公岛地段登陆。部队登陆后,首先抢占才芳岭、桥头市等要点,歼64军1200余人,建立了滩头阵地,并包围了花场港之敌。薛岳闻讯,急忙调集四个团兵力开赴福山,企图阻止43军登陆部队向纵深发展,保障海口市的侧翼安全。18日晨,福山守军向北运动,被127师先遣加强团和琼崖纵队3总队阻截,协同128师主力将其击溃。128师先遣偷渡营趁机尾追敌人一举攻入福山市,与敌展开巷战,经七小时战斗,敌大部被歼,少数溃散,我军占领该市。(12)至此,渡海第一梯队在琼纵和先遣登岛部队的配合下,控制了琼北地区海岸各要点,突破了薛岳吹嘘为“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

19日,四野司令部、政治部向渡海作战队发来贺电:“你们以无比的英勇,在海南岛上成功地登陆了,这说明我人民解放军不仅在大陆上是无敌的,而且在海洋上也是无敌的。”“由于你们的胜利登陆,海南岛上的敌我力量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二十多年坚持战斗的琼崖纵队和琼崖人民,在你们的协助下,一定能全歼岛上敌人,胜利结束中南地区的最后一战。现在岛上的残敌已是惊恐万状,希望你们能够更加奋勇、再接再厉,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全歼残敌的命令,使我中南全境的解放早日实现。”四野首长的贺电,给了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

由于国民党军各部门的情报不准,薛岳未能及时掌握我军实际登陆人数,当我第一梯队登陆后,他还以为是小部队偷渡,而不是主力登陆,所以,他调整兵力部署,企图消灭威胁海口市的43军128师。19日,薛岳将62军151、153、162师集结于澄迈地区,并命令驻海口市32军252师向澄迈地区增援。20日晨,128师在澄迈县城以北的黄竹、美亭,与国民党军252师师部及两个团遭遇。128师当即将其包围,展开猛烈攻击。同时,127师先遣加强团迅速进至美仁地区,占领有利地形,构筑简易工事,准备打援,保障128师歼灭252师主力。薛岳为解除252师之围,命令62军和暂编13师、教导师及252师另一个团火速增援黄竹、美亭,对128师实行反包围。薛岳自以为得计,吹嘘“登陆共军即将全歼”,并在海口市布置召开“祝捷大会”会场,以扩大影响,稳定军心。(www.daowen.com)

邓华决心将计就计,趁薛岳主力部队围攻43军登陆部队之机,在澄迈及其以北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围歼战以求消灭薛岳主力部队。他一面命令43军登陆部队坚守阵地,顶住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命令40军主力部队战胜疲劳,急速东进,将进攻128师的国民党军包围起来。同时,令琼纵3总队及独立团,积积协同登陆兵团主力作战。

4月21日拂晓,国民党军62军等部,在飞机、火炮支援下,向128师阵地发起猛烈进攻。128师迅速调整部署,指派少数兵力抗击外线的围攻,集中主力于内线,力求将已包围的国民党军252师主力尽快歼灭。在内线作战的382团3营7连,连续多次攻击252师核心阵地都没有成功,伤亡很大,全连只剩下一名排长和六名战士。师参谋长孙干卿于是直接指挥,营长刘连科用机枪掩护,排长刘万成率六名战士勇猛冲了上去,将地堡逐个炸掉,攻占了阵地。战后,43军授予刘连科和刘万成“战斗英雄”称号。

为配合128师作战,127师先遣的379团,在琼纵3总队及独立团的协同下,打退了敌62军两个团轮番进攻,据守风门岭105高地的先遣381团1营1连,在当地民兵的支援下,连续13次击退国民党军从一个排到一个营的冲击,最后剩下13名负伤的干部战士,仍顽强地守住了阵地。鉴于一连指战员的英勇顽强和发挥的重要作用,4月22日,43军首长特电嘉奖:“王师长、宋政委转三八一团一连全体指战员:你们此次在海澄公路旁的一〇五高地阻击由海口向澄迈增援之匪军的战斗中,全连同志发扬了高度的死打硬拼优良战斗作风,英勇顽强的击退了匪军向你们阵地十三次(其中有九次整营以上兵力)连续的猛攻,杀得敌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而你们阵地仍屹立不动,固若金汤。最后在各兄弟部队配合下将敌人进攻全部击溃。特电表扬,并授予你们‘渡海英雄连’的光荣称号!赠给锦旗一面。”(13)

为消灭薛岳调至美亭地区的机动部队,40军主力七个团,于19日夜从临高县的加来、多文地区出发,不顾国民党军飞机的轰炸、扫射,向东疾进。赶到澄迈县城后即分两路北上,于21日时抵达美亭东西两侧地区,将围攻128师的国民党军包围起来,形成内外夹击态势。这时,战场上出现了包围与反包围、内线与外线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双方都不敢打炮,在许多阵地上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22日,40军、43军与琼纵3总队及独立团,同时向国民党军发起猛烈的攻击。直到此时,薛岳才终于弄清楚是解放军的大部队来了。他害怕主力被全歼,遂慌忙命令残部向海口市方向撤退。此次围歼战,全歼国民党军32军252师,重创62军、暂13师和教导师等部。薛岳的环岛防御体系核心阵地——琼北守备区至此土崩瓦解。

为了不给国民党军以喘息之机,渡海作战兵团主力与琼纵乘胜向国民党军海南防卫总司令部驻地海口市发动攻击。23日晨,40军119师一部协同128师,在琼山地区歼灭62军两个师大部,击毙该军少将参谋长温轰,占领了琼山县城。8时,118师与127师先遣团,并肩向海口市发起攻击,守军已于22日晚仓皇撤逃,解放军顺利地解放了海口市。

4月22日,邓华、赖传珠、洪学智、萧向荣向43军首长及登陆指战员们发出慰问电:“自你们连续胜利登陆之后,全国各地都为你们的成功而表示兴奋!四月二十日新华总社向全国发布了你们登陆的捷报,二十日北京人民日报发表了《人民胜利》的社论。这几天各省各团体的贺电就像雪片一样的飞来,每一个群众性的集会都首先举行向你们致敬的仪式,并一致通过给你们的慰问电。最近中南区并决定,在全中南各省县区村都动员起来,宣传你们的胜利;在各大城市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这是你们的光荣!同志们!全国人民的眼睛天天都在望着你们,你们每一步的前进和胜利,都给全国人民无限的兴奋和力量,祝你们成功!”

国民党军的琼北、琼东、琼西守备部队连遭重创之后,薛岳见大势已去,为了避免全军覆灭,于22日下令全线向南撤退。第一路撤往乐会、万宁地区,第二路撤往陵水、保亭地区,第三路撤往北黎、八所地区,第四路海、空军集结于榆林港和三亚地区。并要求台湾当局火速派舰船、飞机抵达榆林港、北黎港、八所港和三亚机场,接运部队撤离海南岛。傍晚,薛岳、陈济棠等国民党军政要员,乘机飞往台湾。

24日拂晓,李作鹏、张池明率渡海登陆第二梯队,未遇海上、陆上任何战斗,分别在海南岛荣山厂、花场港附近登陆,随即协同先前登陆的第一梯队,投入了追击作战。

24日下午,15兵团前指获悉薛岳残部已分别南撤,即命令部队分为东、西、中三路迅猛追击。

东路追击部队由40军主力和43军128师组成,在琼纵3、5总队和独立团配合下,从海口市、文昌地区出发,经万宁、陵水直插榆林、三亚地区。118师一个快速加强营,乘坐缴获的汽车在东线环岛公路急追,于25日追上一股国民党军,俘虏2000多人。27日晨,118师徒步追击部队抵达万宁县地区,将32军大部和62军残部截住,并在乌场港内,向正在登舰撤逃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击伤军舰3艘,俘3000余人。40军119师在陵水地区截歼62军151师师部及2个团,生俘中将副军长兼师长韩潮以下800余人。29日至30日,128师、119师及琼纵5总队等追击部队两面夹击,一举占领了榆林港和三亚机场,全歼来不及登上军舰、飞机的国民党军残部。

与此同时,西路(118师一部)和中路(43军军部率129师及27师380团)追击部队也日夜兼程实施远距离追击。时近5月,海南岛上奇热的天气和环境给我军指战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43军战史这样评价:“此次追击作战其困难激烈程度,较广西战役有过之而无不及,沿途村庄稀少,夜间露营,有的部队每日平均不到四小时的休息,粮食奇缺,数日不得一饱,加上白天炎热,饮水缺乏,甚至饮尿解渴,吃红薯充饥。但各部均能予以忍受,毫无怨言,仍然发扬了高度穷追猛打的作风,战斗积极性始终高涨。”

4月30日至5月1日,中路部队在八所、十所、北黎一带歼灭敌286师,俘敌2500余名,毙伤溺死敌约1000人,缴获敌舰1艘。西路以40军118师352团加强营,沿环岛公路兼程赶进,向北黎、八所两港追击前进,并组织了15只船由海路向北黎追敌,但因风浪大帆船行速慢,未赶上敌人。海南岛作战至此全部结束。(14)

在追歼战中,海南岛的人民群众在各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支援追击部队截歼溃逃的国民党军残部。他们拿起各种武器,广泛开展游击战,扼守交通要道,伏击国民党军车辆。切断国民党军逃路。崖县等地区的黎族、苗族群众手持猎枪、弓箭,埋伏在国民党军逃往榆林港的道路上,出其不意地进行阻击,迟滞国民党军逃跑时间,为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创造了条件。他们还积极为追击部队运送物资,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沿途各根据地和游击区,以乡为单位设供应点、医疗站,为追击部队补充给养,抢救伤病员。部队每到一地,群众就主动送米送菜,腾房子,搭床铺,帮战士洗衣服。文昌县文南区妇女主任云境如带领几十名妇女,开设临时医疗站,精心护理200多名负伤战士,直至康复。五指山地区的黎族、苗族群众,成群结队,翻山越岭,跑几十里路,挑着椰子、香蕉、菠萝、米酒等,慰问解放军。海南岛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给解放军以巨大鼓舞。(15)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最让我军战士深有感触的是海南岛人民对两种军队爱恨分明的不同感情,记者叙真在追击战中,写下了这样的片断:“凡敌人刚经过的城乡,像下过严霜的秋天,洗劫一空,男女老幼跑光;但解放军脚后赶到,老百姓就‘哄’的跑回家,喊着‘欢迎解放军到了’的口号,送水送椰子。”“在琼山龙楼乡,敌人散兵还没走,老百姓就挑着椰子,拿着鲜花、香烟来慰劳解放军。当一位陈兆平老乡把一枝鲜花插上一位同志的胸脯,第二枝还想给另一个插,但一看是戴国民党帽徽的掉队敌兵,立即扭转头踢他一脚,说:‘你再抢?’”“在龙滚桥,妇女们见到我们热倒的同志,就抬进屋里扇凉,端出水来向追击同志嘴里送,但掉队敌兵则想向水桶里伸手,便被她们撕打一顿,说:‘没你的!’”(16)

5月1日,海南岛全部解放。根据华南分局指示成立海南军事管制委员会,邓华任主任,冯白驹等任副主任,同时成立海口市警备司令部,127师师长王东保兼任司令员,政委宋维縂兼任政治委员。部队立即担负起肃清残敌、收容散兵游勇、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

在北京,毛泽东始终密切关注着海南岛战役进展情况,4月28日,也就是海南岛全部解放前三天,他给胡乔木同志写了一封信:“乔木同志:海南岛即将全部解放,请起草一个贺电,待榆林港解放时即发表。”5月5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给参加海南战役全体指战员的贺电:“我广东前线人民解放军克服敌人陆海空军的抵抗,在我琼崖纵队和海南人民协助之下,英勇登陆海南岛,并迅速扫荡残敌,完成全岛的解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特向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和支援这一战役的广东军区致以热烈的祝贺。中国人民解放军应当利用海南岛战役的经验,积极准备为解放台湾、西藏、彻底消灭全部残匪而奋斗!”

海南岛登陆战役,自1950年3月5日第一批加强营偷渡开始,至5月1日解放北黎、八所两港为止,历时58天,粉碎了国民党陆海空军的立体防御,解放了全岛。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个师9个团,计3.3万人,其中俘24890人;缴获各种火炮418门,各种枪17209支,飞机4架,坦克和装甲车7辆,汽车140辆,击落飞机4架,击沉军舰1艘、击伤5艘。解放军伤亡、失散共4500余人。(17)这次战役,人民解放军陆军以木船为主要航渡工具,采取偷渡和强渡相结合的手段,取得了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的重大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海南岛的解放,为中南解放战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至此,第四野战军历时一年零六个月,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先后歼灭白崇禧集团、余汉谋集团等部共43万余人,圆满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光荣历史任务。

(1) 林荟材:《蒋帮在海南岛的最后挣扎及其覆灭》,载《广东文史资料》第1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4年版,第49~50页。

(2) 林荟材:《蒋帮在海南岛的最后挣扎及其覆灭》,载《广东文史资料》第1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4年版,第48页。

(3)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页。

(4) 15兵团前指关于海南岛作战部署向野司、军委的报告,1950年3月30日。

(5) 邓华:《雄师飞渡天险,踏破“伯陵防线”》,载《琼岛星火》创刊号,1980年纪念解放海南岛30周年专辑。

(6) 韩先楚:《跨海之战》,载《星火燎原》第10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7) 15兵团前指关于第3批登陆作战部署致40军、43军、琼纵、野司、军委、分局、军区电,1950年4月10日。

(8) 杨迪著:《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解放海南岛战役决策指挥的真实记叙》,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194页。

(9) 黄宇:《“土炮艇”护航》,载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建国初期我军渡海作战史料选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297页。

(10) 徐国夫:《海南战役中的一一九师》,载沈阳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建国初期我军渡海作战史料选编》,白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263页。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1956年初稿。

(1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1956年初稿。

(13) 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部队渡海功臣纪念册》,1950年。

(14) 《海南岛战役详报》,四野司令部,1950年5月。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军事志办公室编:《岭南战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16) 叙真:《海南追击战片断》,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部队渡海功臣纪念册》,1950年。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