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尼山圣源书院:存档书院会讲资料

尼山圣源书院:存档书院会讲资料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会讲主题:何谓中华心分题一 东学西渐: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2011年3月初,尼山圣源书院工作会议上,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杨祖汉教授到场。刘国强教授当场表示同意,愿意回到香港争取。其一,呈现书院气派。二是将学术交流、书院会讲、经典诵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参加论坛的成员早上在夫子像前进行经典晨读,上午与下午进行学术研讨,晚上进行书院会讲。

尼山圣源书院:存档书院会讲资料

1.“何谓中华心”主题会讲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圣源书院、“What Is a Good Life”课题组

会讲地点: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

会讲时间:2011年6月6日至8日

参加人员:海外华人学者与山东大学部分学者共8人

学员:山东大学博士生及研究生30人

会讲形式:围绕主题自由发言,每场设主持人一名、会讲人三到四名

主持人职责:

引言与串联会讲;控制时间(每一段时间、每人的每次发言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最好两到三分钟);话题调控,要求做到紧扣主题,尽量不走题,力求做到会讲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会讲人:自由组合,也可以是三到四位老师

(老师可以讲自己的观点,可以相互诘难,同学提问。)

本次会讲主题:何谓中华心

分题一 东学西渐: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分题二 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如何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

分题三 中西互融: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华心?

第一场:东学西渐

主题: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由颜炳罡制定会讲大纲)

第二场:西学东渐之一

主题:西学东渐的回顾及反省

(由谢文郁制定会讲大纲)

第三场:西学东渐之二

主题:西方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

(由黄玉顺制定会讲大纲)

第四场:中西互融之一

主题:海外华人眼中的中西文化

(由李晨阳制定会讲大纲)

第五讲:中西互融之二

主题:全球炎黄子孙如何保持中华心?

(由萧阳制定会讲大纲)

2.“两岸四地中华文化博士论坛”的由来、前景及特色

(1)论坛的由来。

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学术研讨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重要任务。不过,现在各种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很多,而且每次在会上遇见的都是些熟悉的面孔,甚至对方还没有发言就知道他要讲什么,这种几近雷同的研讨会已经没有意义。能否办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学术论坛?能否换换面孔、换换形式?儒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思考这些问题。(www.daowen.com)

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以来与台湾地区学术界交流比较多,最初想试着办一次“海峡两岸中国文化博士论坛”,当我将这一想法告诉陈炎副校长时,他说“可以试试”。2010年9月,我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遇见台湾淡江大学高柏园副校长,与他一谈,他很有兴趣,并强调山东大学与台湾淡江大学是姊妹学校,我们共同举办论坛很有意义。在用餐时,我将陈校长、高校长召集到一起,双方一谈,高度默契,并强调先由山东大学试办。

2011年3月初,尼山圣源书院工作会议上,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杨祖汉教授到场。杨教授知道这个论坛后,觉得创意很好,有意加盟。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刘国强教授和杨祖汉教授乘同一辆车去济南机场。在车上,杨教授提出,让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加盟,将两岸改为“两岸三地中华文化博士论坛”。刘国强教授当场表示同意,愿意回到香港争取。我将与杨祖汉教授、刘国强教授商定的想法告诉陈炎校长,他说“两岸三地中华文化博士论坛”这个叫法好。我们就以“两岸三地中华文化博士论坛”的方式进行运作了。

2011年8月25日,陪同樊丽明副校长去北京向许嘉璐院长汇报工作,顺便向他提起“两岸三地中华文化博士论坛”的事,许教授对论坛给予高度肯定。他在谈话中建议将论坛名改为“两岸四地中华文化博士论坛”,并说明了理由。我深感许先生见解独特,“两岸四地”涵盖区域更广,更有意义。

(2)论坛的前景。

两到三年是论坛的培育期。在培育期间,首先完善论坛运作机制,尤其是参坛论文的评审机制,成立中立的论文评审机构;其次,完善经费筹措机制;其三,使论坛涵盖“两岸四地”的高校,吸引更多青年学者参与。

三到五年为论坛的发展期。在发展期内,希望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加入,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个高层次博士论坛。

五到八年为论坛的完善期。完善期内,完成论坛的最终目标,将该论坛办成“全球用华文讨论中华文化的博士论坛”,为世界人士走向中华、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3)论坛的特色。

其一,呈现书院气派。之所以将这个论坛放在孔子出生地尼山,放在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目的是让当代人的学术研讨增加更多书院色彩,多一些活着的传统元素,体现书院精神。

其二,传统与现代结合。本次论坛讨论的问题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可以说力图将传统推展到现代乃至未来。

其三,形式上的创新。一是改变以往专家讲,学者、小专家听的局面,让博士讲、青年学者讲,大专家听。二是将学术交流、书院会讲、经典诵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参加论坛的成员早上在夫子像前进行经典晨读,上午与下午进行学术研讨,晚上进行书院会讲。

3.2016年夏:借问路在何方——儒学复兴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

由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尼山圣源书院联合主办的“借问路在何方——儒学复兴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2016年之夏尼山会讲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常州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49位教授、专家、博士生、硕士生齐聚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共同为当代儒学复兴的现状把脉,追问儒学未来发展之路在何方。

本次会讲学者们围绕着“儒学复兴之我见”“大陆儒学与海外儒学”“当前儒学的热点问题”“儒学未来之展望”四个问题展开。与会学者、专家对儒学在当代复兴现状及未来发展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的学者对当前儒学复兴的势头表示乐观,认为就官、学、民、企各方表现出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而言,儒学复兴在当代中国的前景看好,充满希望;有的学者对当代儒学复兴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喜忧参半。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儒学还处在复兴的路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复兴。有的学者为儒学复兴提出了三个指标:①儒家文化再次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②儒学成为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③儒学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判断儒学离复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改革开放以后,由大陆出走的一批儒家学者如张君劢、钱穆、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人的著作传入,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李明辉、林安梧、王财贵等海外学者进入大陆,而大陆的儒家学者纷纷走出大陆,走向海外,大陆儒学与海外儒学真正走向互动。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儒学对近期大陆儒学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儒学就是儒学,不分大陆儒学与海外儒学;有的学者认为,港台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是个伪命题,张、钱、唐、徐、牟无一不是大陆人,其思想早在大陆时就已经成熟;有的学者认为,儒学在不同地区发展呈现出不同形态,具有区域性特征,海外儒学与大陆儒学乃至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是成立的。学者大都认为,改革开放之前,儒学发展主要在海外,改革开放以后,儒学发展的中心逐步转向大陆,当前大陆已经成为儒学复兴的中心。

这次会讲学者们还就当前儒学研究与复兴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当前儒学研究与复兴的热点很多,不过,学者们将问题聚焦在近期被网络媒体炒得发烧的儒学学科设置上。由于四川大学舒大刚、山东大学颜炳罡两位教授是倡议设立儒学学科者,参会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二位教授作答。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但如何设立、何时设立大家意见并不一致。有的学者在回答了社会人士对设立儒学一级学科的质疑和在场青年朋友的问题之后,就设立儒学学科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如何设立作了系统说明,指出儒学经过两千多年之发展,形成了边界清晰,研究对象明确,层次、结构分明的学科系统。在孔子那里,就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之分,对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及二级学科乃至三级学科的建设都有借鉴意义。有的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设国学一级学科,等条件成熟后再设儒学一级学科。学者们认为,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骨干,在国学复兴过程中具有风向标意义,儒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可以带动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

与会学者就儒学未来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的学者对儒学复兴过程中所出现的过度政治化的倾向予以坚决痛斥,认为那种“立儒教为国教”的过度政治性操弄不仅与政教分离的现代精神相对立,而且其对儒学复兴大业本身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也有的学者认为,儒学复兴的过程应当包容不同的声音,各种主张都应当尊重,和而不同。有的学者主张,儒学未来发展应当将儒学、儒家、儒教分开,儒学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与文明形态,应当包容不同的方法、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的进行学术研究和知识性讨论,儒家是儒门中的人物,是儒家价值观的信仰者和儒家精神的身体力行者,应当执德要弘,信道要笃。儒教有两层意义:一种教是指教化之教,“修道之谓教”的教;另一种是说儒学有宗教性,有向着宗教化发展的可能性。有的学者指出,儒家人物应以谦卑的态度,虚心地向佛教道教基督教学习,未来儒学应当走“神道设教”之路。有的学者指出,立儒教为国教的道路走不通,但向“建制化民间宗教”发展则是儒学的未来之路。有的学者认为,对未来儒学发展不要刻意回避意识形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儒学一直发挥着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未来儒学恢复到“刚性国家意识形态”几乎不可能,但作为“柔性的、软的意识形态存在”可能是儒学未来发展的目标。也有学者指出,任何一国都有范围其国志民心的最基本理念体系、价值系统与精神追求,美国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任何一届美国总统就职都有浓浓的基督教色彩,都要手按基督教经典宣誓,显然基督教就是美国的自然国教。儒学复兴的目标如同基督教在美国那样,在文化多元的中国社会里,儒教是“中国的自然国教”“习惯国教”。

会讲是传统书院的重要讲学方式,尼山圣源书院作为海内外知名学者共同发起创建的同仁书院定期举办名校名师会讲。知名儒家学者景海峰、舒大刚、苗润田、黄玉顺、郭沂、颜炳罡、赵法生、赵卫东、刘伟、宋立林等参加了本次会讲。韩国首尔大学终身教授郭沂主持了本次会讲的开幕式,本次会讲主要策划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颜炳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本次会讲在优美的《大同歌》中结束。

4.国学经典价值与高校通识教育会讲在尼山圣源书院举办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论述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2016年8月20—29日,教育部规划的首期高等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班先后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尼山国学研修基地举办,来自全国86所高校主管人文社科工作的校级领导参加了本期研讨。期间,以“国学经典价值与高校通识教育”为主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尼山会讲活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中心主任于建福教授主持本次会讲,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山东大学颜炳罡教授发表精彩演讲,与会86名高校人文社科主管干部参与本次会讲。

主持人

于建福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中心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

会讲人

舒大刚教授: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朱汉民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颜炳罡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参与会讲人员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首期高等院校“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班86位院校领导

于建福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有一种哲学论辩的形式称作“会讲”。开书院会讲先河者是南宋大儒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及吕祖谦。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有过“鹅湖之会”,今天在圣地尼山模拟会讲形式。这次请来了很多地域文化著名专家:朱汉民教授代表湖湘文化,舒大刚教授代表巴蜀文化,颜炳罡教授代表齐鲁文化。中华文化极其博大,在座的各位院校领导无疑是所在地域文化的著名代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的成员,都有责任来共同探讨一个时代性难题:“国学经典价值与高校通识教育”。

本次会讲大致顺着这样的线索:首先解读国学经典价值,这会涉及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价值或经典价值诸概念。这些概念正是这段研修中大家颇感困惑的。随后进入通识教育专题。通识教育是不是外国人独有的?中国自古以来是不是也有类似于通识教育的理念或传统?当前通识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对于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似应更多聚焦于中华经典。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结合大学核心课程、所要培养的大学生核心素养,适度地将经典纳入通识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里面也要求“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家都是高校负责人文社科的领导,有责任深入思考和探讨高校国学经典教育这一时代难题。会讲过程中大家都有发言机会,可多一些整体互动或思想交锋。舒大刚、朱汉民、颜炳罡就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展开作了精彩讲述,来自不同高校的领导针对教授们的见解开诚布公地提出质疑,专家们根据学员的质疑一一释疑答惑,会讲在紧张、严肃以及专家与专家之间、专家与学员之间激烈的交锋与论辩之中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