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过程性评价对新课程和高考评价的影响

过程性评价对新课程和高考评价的影响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高考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是“矫正”应试教育的有力措施首先,两种评价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当前应该加大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力度,以“矫正”只看高考成绩带来的弊端。成为高考的一个部

过程性评价对新课程和高考评价的影响

说起教育教学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近些年高考成绩这一个终结性的评价,几乎扼杀了其他所有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对教师教书育人有利的东西。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评价上,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我认为高考应该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结合起来。其理由是:

(一)高考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是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我们全国各地开展高中新课改,其中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课改开设的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课程,很难用分数来表达,实施过程性评价制度是为了体现学生在高中期间这些实践性课程的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地的高中学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些课程,老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但如果不把它纳入高校考试评价中,学好学差一个样,那么这项工作就有可能发展为只讲形式,难以长期坚持,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考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综合素质评价弥补了高考过于注重分数的弊端,体现了过程性、发展性、综合性的评价要求,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程序,并发挥其作用是高考的需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过,砍掉“独木桥”,建设“立交桥”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是高考改革的方向。在今年山东的高校录取工作中,第一次有高分考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而被退档,同时也有刚上投档线的考生因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被录取。综合素质评价首次与高考“硬挂钩”。虽然这种做法引起争议,但重视选拔有潜力、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给学生更多成才机会,成为近年来各地高考改革探索的一个共同指向。我们不能因为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就否认教育改革,走回头路,目前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行素质教育。但要保证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和高校改革。

(三)我省的新高考方案强调了高考要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2008年浙江出台新高考方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依据,这个方案的实质和最大特点是:“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打消了部分学校、部分学生对新课改的疑虑,适应了高校多样化、分层分类选拔的需要。力图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以一次终结性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高考模式,而代之以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相结合,国家考试、省级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负担,以及由此造成的身心等诸多问题。有利于比较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情况;重视会考水平的学业测试,有利于变一次性选拔为过程考核,从而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系统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从个人成长全过程来考查学生。

(四)高考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是“矫正”应试教育的有力措施

首先,两种评价方式的侧重点不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纸笔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是一种静态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易于操作、便于甄别,利于选拔性考试中的操作。而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方式、行为以及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动态的、难以量化的评价方式。其次,两种评价方式各有优势。单一强调终结性评价必然出现弊端、带来问题,如“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高考是有准备的考试,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除了与其智力有关以外,还与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等很多因素有关;而学生的创造力如何,未来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却往往镶嵌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方式、行为和非智力因素的表现上。学习过程性评价是发现人才的渠道之一,能从更深层次来发现人才,能弥补终结性评价在教育教学和甄别、选拔人才方面的不足。所以当前应该加大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力度,以“矫正”只看高考成绩带来的弊端。

(五)高考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可以借鉴西方高考制度

美国高考一年可以考五六次,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次最好的成绩来申请高校,美国高校录取也不完全看考试成绩,高中三年的成绩,对于自己的学术表现、体育文艺、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特长的自述,还有老师的推荐都会起作用。他们的高考成绩,可以让考生同时申请多所高校。他们这种考试制度实际上强调的是平时的过程性评价。澳大利亚的高考,政府划定十几门科目为高考范围后,就任由学生从中自选4门(多选则是自己的事)。而无论选哪4门,分值都是平等的。比如演讲、体育就能与高等数学经济学平起平坐。而由于只有4门,又是任由学生发挥其兴趣及长项来选,所以高考也就负担不重了。兴趣多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即使选了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也不会影响高考成绩。除此之外,在科目程度、高考时间上,学生的选择也是自由的。仍以某孩子为例,他还在十一年级就选学了十二年级的数学与外语(澳大利亚中学的外语有日语法语、意大利语、汉语、西班牙语等十几种),并提前一年通过了高考。这样他在十二年级再选4门的时候,就不仅多学了东西,对最后的总分加分也较有把握了。他们的考试真正突出了学生的特长和素质教育。近几年我省高考录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今后高职院校招生可以不用参加高考,凭平时的表现和成绩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如果这样,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就能完全发挥出来。

(六)过程性评价和高考相结合要坚持务实求真

过程性评价难以量化的特点,加上长期以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成绩考核中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由于长期以来的“不重视”,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过程性评价,在具体实施当中存在误区。比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划分了小组、进行了讨论就算有过程了,而是在老师引导、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在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有知识和技能,又有动机、方式和情感态度的表现,都是一种动态的表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有利于其发展的非智力因素。所以要让过程性评价实实在在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高考的一个部分,应和高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当然,要使“评价”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精神,一个健康的“评价”环境和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检查和督导力度是前提。(www.daowen.com)

总之,进行过程性评价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之一,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译者序第30页.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序第19页.

[3]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113页.

[4]Biggs,Telfer.The process of learning(second Edition)[Z].Prentice Hall of Australia,1987:149.

[5]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96-97.

[6]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0.

[7]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Z].教基〔2002〕26号.

[8]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研讨会会议材料[Z].北京,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