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纺织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纺织企业管理基础》第六章

纺织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纺织企业管理基础》第六章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生产管理者在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角色和应具备的素质、技能。该会社生产的高效率是建立在合理的生产组织管理基础之上。本案例正是向我们展现了现代纺织企业生产管理中高效、精细、严密的一面。

纺织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纺织企业管理基础》第六章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生产管理者在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角色和应具备的素质、技能。

2.了解纺织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

3.掌握生产过程构成及生产过程组织的基本内容。

4.掌握企业生产定额、生产能力核算。

5.熟悉生产计划的制订、生产作业计划控制过程。

6.熟悉纺织企业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7.了解纺织企业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导入案例]韩国印染企业所见所闻(摘自《中华纺织网》)

本人因工作需要,于2006年12月份到韩国某印染会社参观学习。该会社是韩国较大的一家印染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针织面料、呢绒类产品及少量机织面料,企业总人数100人左右,其中生产人员60~70人,企业年产值3 600亿韩元。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该会社生产的高效率和加工品种的多样性,现将这些情况总结如下:(www.daowen.com)

1.印染企业效率高,工人数量少 一进入车间,只见偌大的生产车间寥寥几个工人在操作设备。通过多方了解得知,在韩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人的工资水平越来越高,加大了印染加工的成本。各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工人人数。以该车间的主要加工设备为例:14台高温高压溢流机由5名工人操作,平均每人3台;常温常压染色机16台由3人操作,平均每人5台;定形机3台由3人操作,平均每人1台;罐蒸机和剪毛机由1人操作,其生产效率可以略见一斑。

该会社生产的高效率是建立在合理的生产组织管理基础之上。

厂房设计极其合理,最大程度优化了生产流程:该会社由前处理到染色、后整理各车间呈扇形分布,坯布进入车间和成品运出车间的为同一大门,从整个生产流程看,正好呈圆形。坯布由入口处直接运到二楼准备室,经摊布缝头等准备工作后,由送布孔直接送到各机台上。因此,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只需在前处理、染色、后整理等工段之间搬运布匹,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的辅助工作。这与国内一些企业厂房面积大,各工段分区作业的情况不同。

②管理协同性好,生产过程流畅:该会社采取纵向及横向混合管理方式,生产副总直接管理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则除了负责技术管理和生产计划外,与普通工人一样有自己负责的机台,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各车间互相沟通,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加以解决,使得整个生产过程极其顺畅。

③工人操作熟练,积极性高:在该会社的工人人数不多,但都有多年工作经验,操作熟练。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正常操作以外的时间。另外,该会社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的考核模式,工人的收入随企业的效益而波动,工作热情高;其收入与个人产量脱钩,在生产时不会因赶任务而影响到产品质量。

2.印染产品多样化,加工品种丰富 进入车间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加工的品种非常丰富,可以说能够想到的适合于浸染的常规产品在这里都能看到。该会社加工的产品包括POLYESTER、COTTON、RAYON、TENCEL、LEOCEL、MODAL、WOOL、NYLON、ACRYLIC、T/R、T/C、T/N、T/W、A/W、R/W、N/W、R/N、T/C、R/L、R/C、A/T等,令人叹为观止。其加工的多为批量较小的订单,在该会社参观的整个期间,除RAYON的订单较大外,其他的全部是数百公斤甚至数十公斤的订单,可见其订单以小批量、多品种为主。

3.生产操作标准、工艺细化程度高 这里所说的标准操作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机械化操作,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的操作进行标准化控制,有张有弛。在称染料时,有专人在精确天平上称好料后,根据不同的染料,用相应温度的水化好料,送至机台;染色过程结束后,剪下的色样先经过冲洗,然后放入专门的干样机,经过一定时间的烘燥后由专人对色。而对质量影响较小的环节,其操作则相对粗糙一些,如在称取元明粉、纯碱及其他助剂时,直接用勺舀取。另外,值得学习的是该会社的工艺细化程度很高,同一品种染色时,助剂的用量按照颜色深浅等因素划分出很多细档,如在活性染料染色时所用的元明粉和纯碱,根据产品不同分出70/20、60/20、60/15、45/15、30/15、30/10、20/10、20/7等多个档次,使染料达到最佳的发色效果。

本案例正是向我们展现了现代纺织企业生产管理中高效、精细、严密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无疑是十分重要,而生产活动则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正常,企业就很难按品种、质量、数量、期限向社会提供产品,就不可能满足市场需要,也就失去了企业存在的价值。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在重视经营管理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生产管理;相反,应更加注重它,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