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差异与影响

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差异与影响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塘江北面的马家浜文化因位于嘉兴马家浜而得名,和钱塘江南面的河姆渡文化是平行发展的两支不同的新石器文化。马家浜文化先民死后普遍实行单人俯身直肢葬,绝大多数头向北,而河姆渡文化则实行侧身屈肢葬,头向东。两地的文化是互有交往、互有影响的,相比较而言,马家浜文化对河姆渡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此外,昆山绰墩遗址也发掘出马家浜文化的稻田遗存。

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差异与影响

距今7000~6000年间分布在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迄今已经发现70 余处,主要分布在太湖周围,向南不超过钱塘江,向西未越过茅山

钱塘江北面的马家浜文化因位于嘉兴马家浜而得名,和钱塘江南面的河姆渡文化是平行发展的两支不同的新石器文化。太湖平原与宁绍平原仅一水之隔,两地的自然环境相仿,文化面貌也呈现许多相似之处。两处先民都以农业和猎畜业为主,会种植水稻,大量利用兽骨制造工具,使用骨耜种地、骨镞做成的弓箭打猎,习惯用陶釜做饭,喜欢用玦、璜、珠、管之类玉饰来打扮自己。

当然,除这些相似之处外,两地的文化面貌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马家浜文化的房屋是地面建筑,以木为柱,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柱础,墙壁用芦苇涂泥做成,用芦苇、竹席、草束盖顶;河姆渡文化后期也有这种房屋,但前期还流行过干栏式建筑,而且木构件榫卯加工得比较方正,说明相对工具先进、技术高明。马家浜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使用了陶垫、陶拍等工具,陶器制作得比较规整;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则以夹炭黑陶为主,而且往往做得歪斜扭曲,技术较为粗糙,此外,马家浜文化的石器不仅数量多、器形趋于定型,而且磨制精细,还掌握了管钻技术,这些方面都比河姆渡文化要先进。马家浜文化先民死后普遍实行单人俯身直肢葬,绝大多数头向北,而河姆渡文化则实行侧身屈肢葬,头向东。马家浜文化先民的审美观比较朴素,陶器表面多半是素面的,最多涂一层红色的陶衣,不像河姆渡文化的陶器表面有许多装饰花纹。总体上看,河姆渡文化比马家浜文化更富有艺术性,而马家浜文化的技术水平比河姆渡文化略高一筹。两地的文化是互有交往、互有影响的,相比较而言,马家浜文化对河姆渡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www.daowen.com)

马家浜文化先民也是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先民之一。1992—1995年中日联合考古队在苏州唯亭草鞋山发掘出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稻田遗址,在发掘的1400 平方米面积中发现了多组由小块水田群和以水口、水沟与水井、水塘相连接构成的水田灌溉系统,土层中也发现大量水稻植物蛋白石。测试表明,当时种植的水稻属于人工栽培的粳稻。此外,昆山绰墩遗址也发掘出马家浜文化的稻田遗存。尽管马家浜文化先民未必是栽培水稻的发明者,但是这些6000年前的水稻田无疑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开垦的农田遗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