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国崛起,江南文化十六讲

吴国崛起,江南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寿梦五年,吴军在会战中击败楚国将军子反所率楚军。寿梦十年,吴国与晋、鲁、齐、宋等在钟离结盟,寿梦还观赏了鲁国演示的周朝礼乐,这是吴国第一次参与中原诸侯之间的会盟。吴王寿梦十六年,吴楚之间又发生鸠兹之战,吴国大胜。吴国又与以晋为首的中原诸国,包括鲁、宋、陈、卫等国多次会盟。王僚遇害后,公子光于公元前514年顺利登上王位,即吴王阖闾。阖闾九年,楚国与蔡国发生冲突,蔡国向吴国求救。

吴国崛起,江南文化十六讲

周章去世后,吴国国君又传至十九世,由寿梦继位,从寿梦这位君主开始,吴国才开始日益强大,《史记·吴太伯世家》称:“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在寿梦以前,吴人的首领都没有称王,寿梦称王意味着此时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族长或酋豪,而是一个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国君。吴国的社会组织,也随着寿梦的对外军事行动,表现出更明显的部落国家的特征,吴国的军事实力也随之增强。本来吴国僻处东南,不过蕞尔小邦,中原诸国也不大在意,但寿梦发动的军事攻击却令中原诸国大吃一惊,这才意识到原来东南地区还有这么一个强国,不得不正眼看待。从此,吴国打破了孤悬化外的封闭状态,开辟了与中原诸国沟通交往的新时代。

寿梦在位期间,吴国以楚国为主要敌手,在安徽江淮地区展开了拉锯战,争夺发展空间。吴王寿梦二年(前584年),吴攻打郯国(今山东郯城),迫使郯与吴媾和。紧接着,吴国将进攻矛头转向楚国及其附属徐国,迫使楚国将领子重和子反一年之中七次奔援,疲惫不堪。寿梦五年(前581年),吴军在会战中击败楚国将军子反所率楚军。寿梦十年(前576年),吴国与晋、鲁、齐、宋等在钟离(今安徽凤阳周边)结盟,寿梦还观赏了鲁国演示的周朝礼乐,这是吴国第一次参与中原诸侯之间的会盟。吴王寿梦十六年(前570年),吴楚之间又发生鸠兹之战(今安徽芜湖东),吴国大胜。吴国又与以晋为首的中原诸国,包括鲁、宋、陈、卫等国多次会盟。吴国的边界主要与楚接壤,西北一小部分与宋、鲁相连,之所以对楚国采取攻势而与宋、鲁结好,主要原因是吴采取远交近攻方针,与晋结盟,宋、鲁与晋关系良好,所以吴国的扩张地盘的军事行动主要针对楚及其属国,从公元前584年至前506年,两国前前后后打了将近80年。

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寿梦有子四人: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寿梦想把王位传给最知书达理的四子季札,但季札坚决不同意,于是寿梦让诸子采取兄终弟及制的方式传承王位。长子诸樊继位后的第一年,就向楚人用兵,庸浦之战(今安徽无为南)先败后胜;公元前548年,诸樊在攻伐楚国战略要地巢邑时,中箭身亡,年48 岁。此后余祭即位,在位17年,仍然与楚人争战不休,后来被看守船只的越国战俘所刺杀。三子余昧在位计4年,去世前两年与楚人接战不利,于是将都城迁至今镇江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其墓葬也于20 世纪80年代在当地被发现。

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余昧去世后当由季札继位,但季札依然坚辞不就,于是余昧之子僚于公元前527年登上王位,即吴王僚。然而,诸樊长子即公子光却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既然季札让位不就,那么王位就应该由他来继承。于是,曾多次领军出征、在吴国威信颇高的公子光暗中蓄养死士,准备刺杀王僚、夺取王位。

当时楚国的大臣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杀而流亡到吴国,他游说吴国再次攻楚,但王僚认为伍子胥要求伐楚只是为报私仇,所以不愿任用他。于是,伍子胥转而投奔公子光,并向他推荐了一位名叫专诸的刺客。专诸是棠邑人(今南京六合区),为了刺杀王僚,他入太湖向善于烹饪的渔民学习了三个月的炙鱼手艺。然后公子光盛情宴请王僚,王僚对这位显露异心的堂兄素有防备,护卫甲士从宫中一直排到公子光的家中,本人也身穿铠甲。专诸以厨师身份进献一盘烤鱼,上菜时也被搜身,但专诸将一柄锋利匕首藏在鱼腹中,当场将身穿重甲的王僚刺死,专诸本人也被卫士格杀。王僚遇害后,公子光于公元前514年顺利登上王位,即吴王阖闾。(www.daowen.com)

阖闾登位后,先派兵追杀王僚的两个弟弟烛庸和掩余,两人不得不投奔楚国。阖闾又派出刺客吴人要离前去刺杀王僚的儿子庆忌,庆忌以武力著称,要离却弱不禁风,他先以苦肉计——让阖闾砍其右臂、杀其妻女——获得庆忌的信任,然后乘庆忌坐在船头观察形势后,以短戟刺入庆忌的胸口。庆忌伤重不治,要离也投河自尽。

吴王阖闾对待政敌强硬冷酷,哪怕是亲兄弟也毫不留情,但同时他又心存大志、勤于政务、礼贤下士、体恤百姓,能得到吴人的拥护。阖闾的王位稳固后,就开始了他励精图治的大业。根据《吴越春秋》等记载,阖闾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先后任用楚国的亡臣伯嚭和隐居在吴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又确立“立城郭、设完备、实仓廪、治兵库”的施政方针,还在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帮助下,规划修建“阖闾大城”[4]。如此,吴国一边励精图治、充实粮仓,一边整军备战,采取扰楚、疲楚战略,多次出动小股军队骚扰楚境,待楚国大军赶到后又立刻撤退,令楚军疲于奔命。

阖闾九年(前506年),楚国与蔡国发生冲突,蔡国向吴国求救。吴国认为这是伐楚良机,于是阖闾以公子夫概、伍子胥、孙武、伯嚭为将,联合蔡、唐两国军队,率数万精锐攻入楚境,先后在汉水、柏举(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击溃楚军,五战五捷,一举攻入楚都郢城(今湖北荆州),楚昭王仓皇出逃。吴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占据了楚都,但在楚都的富庶面前却失去了自律心,他们纷纷入驻楚国国君和大夫的精美宫邸,上自吴王、大臣将帅,下至普通兵卒士伍,都陷入了肆意享乐中,乐不思归。作为复仇胜利者的伍子胥,更是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墓中掘出以泄愤,置私仇于国政之上的局限性在此刻一览无遗。公元前505年,楚国大臣申包胥在秦国用尽全部手段,甚至立于秦廷痛哭数日,终于劝动秦哀公发兵救楚,再加越人偷袭吴人本土,吴国内部发生动乱,根基受到威胁,阖闾不得不撤军回国。流亡在外的楚昭王这才得以回归故土,但次年楚国水陆军队又大败于吴人,为避开吴人锋芒,楚昭王干脆把都城北迁到鄀(今湖北宜城县东南)。吴国由此威震华夏,齐景公将儿女嫁给吴国太子,以结好吴人。阖闾也因为“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5],俨然成为一代霸主。

两百年后,楚国大夫屈原仍对这段历史耿耿于怀,他在《天问》中写道:“勋阖梦生,少散离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大概意思是:功勋赫赫的阖闾是寿梦的子孙,少年时曾经流离失散。为什么他长大后如此威武、声名远播四方? 吴国与楚国长期争战,为什么吴国总是能战胜我们楚国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