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适宜心理:个体职业适宜性与发展水平要求的一致

职业适宜心理:个体职业适宜性与发展水平要求的一致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适宜性是指个体的职业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与所选择或所从事的职业活动要求的一致性(相符性)程度。这里所说的“要求”是指人从事某职业活动并取得成就所必备的心理因素,而不是职业活动本身的项目和操作规程。由此看来,职业适宜性是对人的身心的全面要求。如果个人能力结构与职业要求相符,职业适宜性强;反之,则弱。

职业适宜性是指个体的职业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与所选择或所从事的职业活动要求的一致性(相符性)程度。这里所说的“要求”是指人从事某职业活动并取得成就所必备的心理因素,而不是职业活动本身的项目和操作规程。

(一)影响职业适宜性的心理因素

1.职业概念

职业概念是人们对某一职业或专业的总体认识,它包括:职业活动的内容、性质、环境特点、经济收入、发展前景、所需培训内容与时间等,这些内容在人们的头脑中勾画出某种职业的综合形象,即职业概念。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越多,其概念内容越趋丰富;认识得越深刻,其概念越趋于完善、合理。职业指导的任务之一就是使择业者形成正确和完整的职业概念。

2.职业价值观

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反映了他们对职业的追求指向。因此,职业的价值取向将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类型的选择。

3.职业威望

职业威望是指某职业或专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职业的社会分工而言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们对职业类型有自己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有主观因素,如职业概念的清晰程度、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也有客观因素,如职业活动的性质对人们的吸引程度、职业的工作量、职业环境、职业的经济收入、职业发展前途;职业的社会舆论倾向(即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而产生的流行的择业观点)等。综合评价的结果,那种占优势的职业或职业群便成为个体所崇尚的职业或专业,在个体的心目中占有了高度的威望。

4.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兴趣因素结构,它从认知和情绪两方面支持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或有关活动,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5.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保证职业活动效率的直接因素,是职业适宜性的效率特征。

6.职业知识、技能和才干

运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创造性地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个体所不熟悉或未曾遇到过的问题,将显示出人们的职业活动才干。它保证了人们在职业学习和职业活动中的独立性。

7.意志品质

职业适宜性的形成也是一个自我锻炼和努力的过程,尤其从职业培训到职业适应,最后成为合格的工作人员这一过程,是人们不断克服来自于外部和自身的困难的过程,它是实现人们职业目标的意志行动的过程。因此,缺乏意志品质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何况一些需要付出较大体力和精力,需要长期勤奋工作的职业活动本身就要以坚强的意志做支柱。因此,人的意志品质显然是形成职业适宜性不可缺少的因素。(https://www.daowen.com)

8.体质因素

体质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职业适宜性形成的生理保证。这不仅包括禁忌病症问题,还包括体力发展水平。体力发展水平是操作技能的生理前提条件,职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与此有关。体力的疲劳是心理疲劳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一些主要依靠智力活动的工作,也要依靠良好的体质发育为前提条件,保证高级神经中枢系统能长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由此看来,职业适宜性是对人的身心的全面要求。

(二)提高职业适宜性的策略

职业适宜性是在职业活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的。每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之中。个人的职业适宜性就是个人在组织的具体职业活动中,使职业工作性质、类型和工作条件与个人需要和价值目标融合,使自身在职业工作生活中获得最大的满足。职业适宜的结果能保证个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而且能保证其在职业活动中有较高的效率。下面介绍几种提高职业适宜性的策略:

1.目标专一

个人进入职业组织后,面临的是纷繁复杂的职业工作景况,如果没有追求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朝秦暮楚,用心不专,只能无意义的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正确的做法是应当选定目标,努力去适应。适应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只有专执于某项职业活动,才能渐渐体味其中的甘苦,慢慢总结出游刃于其中的技巧,才能与该职业群体的人相交,彼此相知,融洽相处。

2.动态中的适应

虽然我们强调了目标专一,但是,又不能期望一劳永逸,稳固不动,应对发展和变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新兴进步的事物持开放、悦纳和吸收的态度,这就是有所不定。与此同时,适应发展变化的职业工作,还要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普遍规律和一般理论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知识内容、知识结构的更新,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锻炼出一种动态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

3.能力替代或补偿

职业适宜的关键因素是个人的能力结构。如果个人能力结构与职业要求相符,职业适宜性强;反之,则弱。但是,个人还可以通过能力的补偿效应,来增进职业适宜性。个人具有的能力并非单一,不同能力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或补偿,从而保持或维持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补偿,不仅发生在自身具有的不同能力之间,而且还发生于气质与能力、性格与能力、个性与能力等之间的互补互替。

4.培养工作兴趣、扩展知识领域

兴趣是个人职业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内容。它能培养个人积极进取、主动热情的心境。这种必要的心理动力和情感上的支持,能有效增强个人的职业适宜性。

如果说兴趣是个人心理上、情感上职业工作的动力和支撑力,那么一定的文化知识、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则是其从事职业活动的物质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个人及时熟练地掌握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并不断地学习,扩展知识面,就能够获得适宜职业变动的条件和能力,做好工作,达到职业目标,获得成就。个人一旦取得工作成就,就会受到强激励,不仅享受成功的愉悦,而且更积极参加职业活动,强化职业适宜性。

5.脚踏实地、安心适应单调乏味的工作

职业目标非朝夕实现,通往职业目标要行走很长的路。不要放弃那些繁琐、乏味的例行事务,要懂得这是通往自己职业目标进程中的铺路石。如果能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安于承担低等的或枯燥单调的工作,那么,就能够对兴趣浓厚、富于创造和挑战性的工作,迅速达到深度的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