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园林: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风格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园林: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风格的特色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后西晋南迁为东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直至隋统一中国,其间共经历了三百多年。尤其南北朝后期,皇家园林也接受了一些私家园林风格的影响。但是,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私人园林虽不似汉代贵族富贾的私园那么豪华奢侈,然而由于与自然风景、山水诗文艺术相结合,在风格上却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特色。目前,北京故宫御花园内、恭

魏晋南北朝园林: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风格的特色

汉以后出现了三国(魏、蜀、吴)鼎立的局面。西晋统一后,也只安定了二十五年,接着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和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所谓“五胡乱华”。以后西晋南迁为东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直至隋统一中国,其间共经历了三百多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生产受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极不安定。

在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自东汉时即已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大为兴盛,以至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统治者利用佛教麻醉百姓,人民群众又因不满现实而寄希望于来世,这正与佛教所宣扬的教义相符。大批知识分子为逃避混乱的政局而向往脱离尘世的生活,寄托情思于大自然之中。与此同时,老庄哲学中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也大大发展。所以,这一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代,出现了佛、道、儒、玄诸家争鸣的形势,思想上的解放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佛教为主题的石雕艺术,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绘画艺术及书法都达到极高的水平。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辉煌的艺术杰作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顾恺之、宗炳、谢赫的绘画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对后世皆有深远的影响。这时的社会思潮和文学艺术成就对中国园林的风格也产生了相应的作用。

虽然秦汉以来的苑圃中已有山有水,但对自然界山水的认识仍然保留神秘的宗教崇拜。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登上泰山,却是为了“封”(祭天)、“禅”(祭地);当时对名山已有五岳之尊称,人们认为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山距天更近,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敬畏,而不是供人游玩的地方。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渐从神化中解放出来,开始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游山玩水之风也随之兴起。尤其当西晋被北方少数民族灭亡后,贵族、士大夫以及大批文人随之南迁,他们深为江南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所陶醉。于是,描写自然景物、吟咏山水的诗文兴起,这些诗文愈加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情。与此同时,黄河流域高度发达的文化也随之南移,促进了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歌颂自然的文人雅士。随着对大自然审美观的提高,不仅山水画应运而生,而且绘画理论得到发展,这些理论又被移植于造园活动中,从而对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时的皇家园林仍旧沿袭秦汉宫苑的传统,追求宏伟的气魄,在园中体现神仙思想,并且也有囿的内容。由于缺乏强大的中央集权,财力、物力不足,在规模上相对比较逊色,但在规划设计方面的考虑却比较细致了。尤其南北朝后期,皇家园林也接受了一些私家园林风格的影响。比较著名的有北齐邺城的仙都苑。此苑是在原华林苑(为后赵石虎所建御苑)的基础上重建的。据《历代帝王宅京记》和《北史·魏收传》记述:“苑周围数十里,苑墙设三门、四观,引来漳河水入园汇为大池。”池内筑五岛象征五岳,池内四水域象征四海,汇入池水的四条河则象征四渎(古时尊称黄河、淮河、济水、长江为四渎)。苑内可通行舟船的水程达二十五里。除正殿外,岛上有轻云楼、架云廊、鹦鹉楼、鸳鸯楼等,海边还有望秋观、临春观、修竹浦等各种形式的建筑,并且注意搭配不同季节相变化的景观。此外,苑内还辟了一处仿江南水乡街肆的“贫儿村”,由宫中人扮作顾客和商人,村中熙来攘往,十分热闹,皇帝后妃可嬉戏其中,这与清代颐和园后湖的苏州街十分相似。

汉代虽已出现私人园林,但主要仍模仿皇家园林,只是规模较小而已。但是,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私人园林虽不似汉代贵族富贾的私园那么豪华奢侈,然而由于与自然风景、山水诗文艺术相结合,在风格上却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特色。

这时的私家园林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选择郊外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在原有基础上稍加人工点缀,形成别墅式庄园。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即为此类园林的代表作。该园位于今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天然景色甚佳,有泉涧池沼,林木茂密,种类繁多,且多实用性植物,既有游乐赏景之功能,也反映了一种自给富足、怡然悠闲的庄园生活情趣。(www.daowen.com)

金谷园图轴(清·华岩)

另一类为城内的宅园,如著名的湘东苑(南朝梁元帝萧绎建于公元552年)是一座人工创造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园中挖湖堆山,以山水为骨干,其间点缀植物及各种形式与园林景色紧密结合的建筑,如迩波阁实为亭桥,映月亭专为欣赏水中月色;修竹室点缀出环境的幽静,临水斋背山面水;阳云楼则是全园的主体建筑,从楼上不仅眺望园内景色,还可借景园外。该园堆山技巧也相当高明,山洞蜿蜒曲折达二百余步(约三百多米),全园设计已有明确的意图和相当的水平。

此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诗文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园林传统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文中追求的理想境界——世外桃源,也是一种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的仙境。帝王向往在海上、仙山上可以长生不老,永享富贵荣华,而这里反映的却是自然、淳朴,逃避现实纷乱,与世无争的田园风光。《桃花源记》中的理想境界体现在以后许多园林布局中,往往入园后即是假山,山有洞,穿过曲折幽邃的山洞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朗的景色。这种境界体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并且成为中国园林布局中的重要手法。清代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景区即是仿照桃花源的园林布局。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不仅是古代书法家临摹的珍品,而且其序文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也有很大意义。中国古代即有三月三日(上巳日)举行修禊活动的习俗,经过漫长的冬季后,人们去水边沐洗嬉戏,以消除晦气和不祥。这种活动过去只是一种迷信思想的反映,至南北朝时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外出郊游的活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进行修禊,兰亭周围山清水秀、竹木茂盛,环境十分幽雅。他们沿曲水而坐,将酒杯置于水中缓缓移动,杯至某人前,即饮酒赋诗,《兰亭集序》即记载了这次聚合的欢乐之情以及周围山水之美,一时传为佳话,并广为流传。后世园林中仿此意而将大自然中的溪流环境收于一亭之中,在亭内地面上做成曲折蜿蜒的浅水渠,名为流杯亭。目前,北京故宫御花园内、恭王府花园,以及香山饭店花园中还都保留着这种形式的亭子(香山饭店的流杯亭已无顶,而地面仍完整)。究其渊源,即出自《兰亭集序》的影响。此外,清代圆明园中的“曲水流觞”“坐石临流”也是效仿此意而设的景区。近年,在北京陶然亭公园的名亭区内也布置了兰亭一景,深受游人赞赏。绍兴郊外的兰亭更由于王羲之的文章而名扬天下,并且成为既非皇家,又不归属私人的一种园林类型——邑郊风景区。这类园林多位于城市郊区,便于游人游览;而且多以自然景观取胜,绝少人工雕琢,更有意义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而无明显的边界范围。随着修禊活动转向以游玩、踏青为主要目的后,这类园林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兰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