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遂宁县志》校注:广德寺记,佛教女居士优婆夷与修行者门径

《遂宁县志》校注:广德寺记,佛教女居士优婆夷与修行者门径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优婆夷,是指在家信佛教的女子,俗称女居士。佛教称正式皈依的女子为优婆夷。荡,行为不检、不受约束。相对于“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外现的形象状态称之为“相”。魏太武造伽蓝,创立招提之名,后遂用以称寺院。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

杨名

僧会如一[1],增修广德已来,言于予曰:“寺也,肇迹于唐,廓拓于列代,极盛于弘(原本作“宏”)治、正德之间。仰承钦定名额,四方称盛。顾年所既深[2],百尔就敝,邑岁屡俭,民食是勤,小大比丘(原本作“邱”),仅仅自保,维新之役,则曷敢图?往年明府度山萧公[3],省农间俗[4],偶憩寺中,考古觌今,良用感叹。呼一而进曰:‘道术所宗,政事所关,举废补缺(乾乙本作“兴替益蕨”),吾宁汝禁哉[5]?’一稽首而退,明日,谋之小大比丘,遍告诸优婆塞、优婆夷等[6],各既乃心[7],各量乃力,多寡济助,康我宏功,举替(原本作“废”,据乾乙本改)则殿阁、堂廊、门垣、梁栋,皆所焕矣,整矣。视昔加隆补(乾乙本作“益”)阙,则大士有像,兜率有坊,巍然表然,垂久罔斁[8],非我明府公曷以裕是?明府公者,证菩萨果见宰官身,故能具般若心[9],无人我见,如是如是,公幸同好,盍文诸石[10],永照未来?”

[1]僧会,管理一县僧尼事务的僧官。《清会典·礼部十一·祠祭清吏司》:“凡僧官道官皆注于籍。”原注:“直省僧官,府曰僧纲,州曰僧正,县曰僧会。”

[2]顾,但。

[3]明府,“明府君”的略称。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称县令为明府,称县尉为少府。度山萧公,即萧禹臣,字度山,长沙人,嘉庆进士,曾作遂宁县令。

[4]省,察看,视察。农间,农村,民间。

[5]宁,岂,难道。

[6]优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叫作优婆塞。优婆夷,是指在家信佛教的女子,俗称女居士。佛教称正式皈依的女子为优婆夷。古代一般把受持五戒的女子才叫优婆夷,皈依的叫信士。

[7]既,食尽,引申为用尽、完尽。乃,你,你的。陆游《示儿》诗:“家祭无忘告乃翁。”

[8]罔,不。斁(dù),败坏。

[9]般若心,智慧(觉悟)的心。

[10]盍,何不。全句意为:何不写成文字,刻之于碑上。

余曰:“异乎,尔所云也。尔所事者,非释迦如来教耶[1]?释迦三十三传,而至大鉴,其教以无为为有[2],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3],究厥大旨[4],应无所住[5],以觉为义,因心而成,经云[6]:‘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盖住于相,而行布施,非最上第一义也。’是故六尘不如四大[7],可离七宝[8],庄严为福,极藐尔是之举,将住相布施耶[9]?”

[1]释迦,释迦牟尼的简称。如来,佛的别名,梵语的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释迦牟尼的十种法号之一。

[2]无为,佛教语,指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为“无为”。

[3]广大,宽大、宽厚。荡,行为不检、不受约束。

[4]厥,其、它的。

[5]无所住,佛教语。谓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

[6]经,特指宗教典籍。

[7]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

[8]七宝,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引,又称七珍。在佛经中,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

[9]住相布施,即在意自己的布施。

一曰[1]:“不然。教有顿渐[2],宗分南北,根器既异[3],识趣亦殊[4],解脱三缘[5],见不惑于名相[6],救度群品[7],势必藉于招提[8]。鹫岭雁堂[9],鸡园鹿苑,鸣犍椎而集众[10],建刹瑟以诏遐,八万法门[11],百干三昧[12],梯级小舍,堂室大乘[13],道所宜然,佛亦不废。况夫阴助教化,总持人天[14],生成之外[15],别有陶冶。刑政不及[16],曲为调柔[17],出世不出,见相非见,固有存乎其人[18],而显乎其用者耶?”

[1]一,即如一和尚。

[2]顿渐,佛教语。顿悟、渐悟或顿教、渐教的并称。

[3]根器,佛教语。指人的禀赋、气质。

[4]识趣,识见志趣。(https://www.daowen.com)

[5]解脱,佛教语。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复归自在。三缘,佛教术语,念佛有三缘之功力:一、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名,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谓众生之三业与佛之三业不相舍离也。二、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而现至目前也。三、增上缘,众生称念佛,则念念除多劫之罪,命终之时,佛圣众皆来迎,不为诸邪业所系。

[6]相,佛教名称。相对于“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外现的形象状态称之为“相”。

[7]群品,佛教语,谓众生。

[8]招提,寺院的别称。魏太武造伽蓝,创立招提之名,后遂用以称寺院。一说特指民间私造的寺院。王应麟《杂识》:“私造者为招提、若兰,杜枚所谓山台野邑是也。”

[9]鹫岭,鹫山,借指佛寺。

[10]犍椎,亦作“犍槌”,梵语的音译。意为“声呜”。

[11]八万,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法门,佛教语。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亦泛指佛门。

[12]三昧,佛教语。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13]大乘,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1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14]总持,佛教语。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人天,佛教语。六道轮回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诸世间、众生。

[15]生成,保全性命。

[16]刑政,刑法政令。

[17]调柔,和柔、和顺。

[18]乎,于。

余曰:“善哉!先正盖有言矣[1]!佛虽以一切盖有种[2],智摄三界必先用[3],菩萨虽以波罗蜜化四方[4],不能舍律寺也[5],戒律之涅槃也。至于生定生慧,而有微妙光明,则在尔与小大比丘(原本作“邱”)自得之尔。非明府公与余所能与也。”

[1]先正,亦作“先政”,前代的贤臣。

[2]有种,谓世代相传。种,种类。

[3]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4]波罗蜜,意为“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

[5]律寺,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的律宗修行。

一曰:“伽佗耶,修多罗耶[1],菩提萨埵耶[2],阿耨多罗耶[3],毗卢遮那耶[4],波罗蜜多耶[5],请书以为记。”

[1]修多罗,梵语音译,指佛教经典。

[2]萨埵,梵语。摩诃萨埵之简称,即大士,大菩萨。

[3]阿耨多罗,梵语Anuttara的音译。意译为“无上”。

[4]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

[5]波罗蜜,意为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