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生之美: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及现代意义研究

生生之美: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及现代意义研究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切地说,以潘知常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生命美学,乃是为了弥补实践美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缺陷而产生的,与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形态在立论的基点、牵涉的问题、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其未能实现以“生命”为节点的古今美学的有效对接。

生生之美: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及现代意义研究

通过以上对中国美学生命精神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自源头言之便是与“生”紧紧相连的,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与人的生命体验、艺术修养、人生境界等关联在一起,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求‘生生’之韵,是中国美学的根本要义。生生的要义是感物而动,以情化世,从而感受到人世之美。”[6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由于切断了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基本审美精神的联系,致使其本身的发展看似热闹喧哗,实则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尽如人意,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中国当代美学正是在‘热’中走了弯路,介绍西方美学,后来演化成对西方美学绝对依恋……真正美学本身的问题反而研究不够。”[66]事实上,尽管20世纪90年代国内曾经形成过以潘知常为代表的所谓“中国当代生命美学”,其理论也认为“自诞生伊始,中国美学就自觉地在自由生命活动的基点上构筑自身。在中国美学看来,审美活动并非认识活动,而是自由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超越,生命的提升,生命的协调,生命的安顿”,[67]然而,以潘知常为代表的生命美学,并不是承接王国维等人所开启的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新道路而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自20世纪中叶以后,融合中西的中国现代生命美学传统在中国内地长期中断了,方东美不为大多数中国内地学者所知,宗白华的言说越来越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向上,其结果是在20世纪末期某些中国内地学人只能在与传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提出生命美学概念”[68]。确切地说,以潘知常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生命美学,乃是为了弥补实践美学发展过程中的理论缺陷而产生的,与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形态在立论的基点、牵涉的问题、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其未能实现以“生命”为节点的古今美学的有效对接。

也正是因此,在构建中国美学理论问题上,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当代美学严重“西化”而造成的中国美学中“古”与“今”之间的断裂,在这里,我们应注意到,在中国哲学美学领域,以安顿生命为主旨的“古”,与以西方哲学知识论为范本的“今”,其差异实质仍是中西文化思维之间的巨大差异,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成中英先生曾经有言:“世界上有两种人会走哲学的探索之道。一种人是想追求宇宙的真实,想从知识上去掌握存在的真理;这种人探索哲学的动机是理性知性的。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知识惊诧’,也许就是指这种哲学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基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感遇,亦即基于某种存在境遇而引发对哲学的兴趣。”[69]

而在当下美学界,中国美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从西方美学那里寻找知识性根基的思路,实际上并没有回到中国美学、哲学的生命智慧当中,由此带来的西方以思辨分析为特点的美学在知识逐求中不断陷入的困境,恰恰需要我们发挥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来对之施救。正如徐岱所指出的,当代美学必须尽快摆脱各种知识论的诱惑,回归智慧论的营地,其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追寻生命的奥秘来实现一份人文关怀,他认为这是美学的基本价值坐标。[70]余福智也曾指出,中国哲学、美学在起源层面与古希腊哲学、美学有着巨大的差异,“当古希腊哲人抛离生殖崇拜文化,转向深究存在世界,建立自然哲学,要在‘唯心’‘唯物’上争个不休时,华夏先民却得不着这种转向的条件,依然把族类的生存繁衍视为第一要务,一物当前,必先弄清其存在对于族类的生存繁衍有何意义或可能有何意义,然后才作具体研究,加以利用。”[71]黎启全在《中国美学是生命的美学——中国美学范畴和命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流向和归宿》一文中也指出,中国美学的一系列范畴,如:“气”“道”“风骨”“神思”“妙悟”等等都是以“生命”为轴心的,基于此,他以不同时期人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追求为线索,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并认为“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反映了先秦至汉魏千余年间,对人的内在精神生命的向往;‘传神写照’与‘气韵生动’表现了魏晋以还对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追求;‘意境’则是显示了明清以来,经中西方哲学、美学、文学、思想之交流融会后,近代中国人对自由生命的渴望[72]。除此之外,当代学者郭昭第、皮朝纲、刘方等人也致力于对中国美学中生命智慧的挖掘,在他们看来,“中国重生的文化,遂开辟出重生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世界。哲学、美学莫不如此,道家、儒家概莫能外”[73],中国人重“生”的精神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绵远的文化传统,在这一传统土壤中成长发育的中国美学,自然迥异于西方美学,并以其独特的生命气息,卓然立于世界美学之林。

就像朱良志教授在谈到中国当代美学如何走出发展之困境时所指出的那样,“我感到要‘因其固然’,这是最重要的,要按照它内在的肌理,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依循着中国美学的内在逻辑,来寻找一些关键性的命题、观念,包括概念的形成、范畴的变化,找出中国美学自身话语的特点,这是必须要做的。”[74]事实上,方东美生命美学对当代美学建设的预见性和启发意义正在于此,因为方氏生命美学,正是以人的情理集团为研究对象来肯定生命,超化人生,从理论形态来看,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构建无疑是中国美学家贯通古今美学的一次有益尝试,这一尝试突出的显示出方氏美学的一种理论取向,那便是:西方美学强烈的知识论倾向固然使人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但如若这种知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不能使人获得生存的意义增值,那么它便是无效的,也正是基于此,方氏的美学在参照西方学科知识观念的基础上,有意摆脱了西方知识论美学的宰制,从而达到用真正的中国心灵、中国的话语去体贴并言说中国美学自身的内涵和智慧的至高境界。方氏对当代中国美学知识形态构建的基本考量表明,中国美学必须探寻和尊重中国传统美学自身的源起、发展及演变逻辑,同时还要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所涉范畴和命题的深入分析,并在与西方美学相似概念的映照往还之中,找到能够从现代视角言说中国美学的切入点和方法,这样才能摆脱西方知识论所带来的困扰,真正读解出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注释】

[1]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2]同上,第290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9页。

[4]博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析学探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期,第38页。

[5]莱布尼茨:《论智慧》,转引自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6]戴茂堂,李斌斌:《康德前近代西方美学的认识论倾向》,《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5期。

[7]宋薇,刘景钊:《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与当代美学发展的困境——朱良志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8]徐岱:《走向人学的美学——论当代审美理论的“阿基米德点”》,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9]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1—2页。

[10]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第46—47页。

[11]张佛千:《敬悼方东美先生》,《传记文学》,第三十一卷,第四期。

[12]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201页。

[13]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59页。

[14]同上,第118页。

[15]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第58页。

[16]同上,第96页。

[17][法]马克斯·霍克海默,泰奥多·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兰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13页。

[18]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8页。

[19]梁漱溟:《梁漱溟全集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20]徐复观:《徐复观文集1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

[21]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565页。

[22]徐复观:《徐复观文集1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2页。

[23]转引自万俊仁:《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清华学报》,2001年第1期。

[24]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207页。

[25]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356页。

[26][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27]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293页。

[28]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93页。

[29][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48页。

[30]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9页。

[31]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35页。

[32]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7页。

[33]同上,第197页。

[34]方东美:《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第104页。

[35]方东美:《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41页。(www.daowen.com)

[36]沈清松,李杜,蔡仁厚:《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五】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第75页。

[37]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98页。

[38]刘述先:《方东美哲学思想概述》,《中国论坛》,卷四十,第七期,见《方东美传记资料》,朱传誉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39]宛小平:《论方东美美学的方法和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0]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42页。

[41]同上,第340页。

[42]徐岱:《作为诗学的美学——论美学的知识形态之四》,《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43]曾祖荫:《中国古典美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第5—35页。

[44]杨伯峻:《孟子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34页。

[4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0页。

[4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63页。

[4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48]聂振斌:《中国美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49]王德胜:《“西方”的“中国化”:百年中国美学的知识背景及其变异》,《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50]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

[51]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101页。

[5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2页。

[5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01页。

[54]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3页。

[55]同上,第530页。

[5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98页。

[5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3页。

[58]同上,第559页。

[59]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60]〔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67页。

[61]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3页。

[62]〔梁〕钟嵘:《诗品集注》,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页。

[63]萧子显:《自序》,〔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9页。

[64]朱良志:《真水无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65]赵建军:《魏晋时期涅槃意蕴的本土化进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66]宋薇,刘景钊:《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与当代美学发展的困境——朱良志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67]潘知常:《建构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学术月刊》,1992年第11期。

[68]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的局限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

[69]成中英:《本体与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76页。

[70]徐岱:《走向人学的美学——论当代审美理论的“阿基米德点”》,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71]余福智:《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初探》,《学术研究》,1996年第4期。

[72]黎启全:《中国美学是生命的美学——中国美学范畴和命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流向和归宿》,《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73]皮朝纲,刘方:《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74]宋薇,刘景钊:《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精神与当代美学发展的困境——朱良志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