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景物与符号:左公柳书写与保护

民国时期景物与符号:左公柳书写与保护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受具体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保护并不得力。由此,本文选取“左公柳”这一“景物”,以环境史的视角考察其栽植的初衷,及其在民国时期符号化的意义建构过程,同时通过对“左公柳”保护措施与绩效的分析,认识特定时空下生态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作用。

民国时期景物与符号:左公柳书写与保护

储竞争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同光年间,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下,左宗棠于“西征”途中遍植“左公柳”。左公柳在民国时期逐渐被符号化,它一方面被形塑成为追忆左宗棠伟大边功的纪念碑,另一方面被建构成为先贤重视环境保护、倡导西北开发的象征物。这种意义重构的过程,与国人对生态民族主义理念的追求相伴随,正是在生态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下,知识精英与地方政府提出左公柳保护的详尽法律、法规。但受具体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保护并不得力。这不但反映了政府执行力的薄弱,亦是生态主义与民族主义在特定环境下不和谐的表现。

关键词:民国;左公柳;符号化;生态民族主义(www.daowen.com)

*作者简介:储竞争(1983— ),男,安徽淮北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西北区域史研究。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环境史研究,以强调自然在人类生活中之角色与地位为主要标志。9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史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的倾向,打破了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的传统,重视自然与文化的融合。自然不再被视为客观的物质存在,它还能够符号化为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并以此形塑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一功能在“景物”特别是人工景物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人工景物不但是历史的凝结,充满着记忆,还是意义建构的重要载体,具有可变的文化意涵。由此,本文选取“左公柳”这一“景物”,以环境史的视角考察其栽植的初衷,及其在民国时期符号化的意义建构过程,同时通过对“左公柳”保护措施与绩效的分析,认识特定时空下生态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作用。[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