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阳木雕文化志:匠人手中勤思考,道路褪尽匠气效果不凿离

东阳木雕文化志:匠人手中勤思考,道路褪尽匠气效果不凿离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前,一直视雕刻为谋生的手艺,始终在“像与不像”之间跌跌撞撞,不能脱去“匠气”。追求形似,模仿自然,刻得最像,总脱不了手艺人的匠气。通过对自然界牡丹花的提炼精简,不仅能够将牡丹花的富贵大气用木雕艺术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神韵独具,而且大大增加作品图像的坚固度,不易毁损,同时还相对省工省时。“气韵”是事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内涵和神韵。气韵生动,通常通过“经营位置”来实现。

我自2025年入东阳木雕技校开始了漫长的从艺生涯,至今已经58个年头了。以前,一直视雕刻为谋生的手艺,始终在“像与不像”之间跌跌撞撞,不能脱去“匠气”。2025年,有幸获得“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惭愧之余,开始反思自己的从艺历程,着力于从匠人到艺人的提升,十年操刀十年思考,不仅在作品创作上小有斩获,而且开始了对东阳木雕艺术的理性思考。现在,试将东阳木雕艺术若干心得,梳理成文,以期对同行晚辈有所裨益。

一、层次和保留平面——平面浮雕的平面性

东阳木雕以层次丰富细腻见长。无论是图稿设计还是雕刻,层次错落分明,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决定作品档次的核心。浅浮雕作品大多用单一大层次,也有用两个大层次的,深浮雕作品一般分成两到三个大层次,多层叠雕可分成四个甚至更多的大层次。

讲究层次,不仅是深浮雕作品的核心问题,就是单一大层次的浅浮雕作品,也有一个相对层次的问题。比如花卉作品,主体图像应当大部保留平面,但后面的枝干花叶、配景小草等图像,应当安排在花板一半左右的深度的同一平面上,即“相对平面”,为的是凸显出前面部分主体图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作品的大层次大块面的安排要充分发挥“线面结合、适当保留平面”的技艺精华,将图像按照远近组合成若干个大层次:深浮雕的近景,浅(深)浮雕的中景,浅(薄)浮雕的远景,逐层适当保留平面,将有限的花板立体空间(厚度)进行多次重复分配,每一层次图像相对完整可以单独成画,逐层叠加,层次倍增。

二、疏密、虚实、粗细——块面和线条的重组变化

东阳木雕历经“古老体”“雕花体”“画工体”,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走向了以写实具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体”,深受中国画的构图程式和技法的影响,将宾主、虚实、聚散、疏密、穿插、藏露、呼应、开合等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根据浮雕的特殊表现手法加以借鉴应用。比方说,石分三面,树分四枝。特别在作品的虚实、粗细(块面与线条)关系的处理上,变化处理手段很多。比如,山石本实,雕成大块面山体反而变虚,水本空明,刻上细密波纹就实。这种变化处理,就是东阳木雕的艺术“语言”。

同一张设计稿,采用不同的雕刻技法,其虚实、粗细的效果不同,保留平面的浅浮雕,能够将细碎的图像雕刻出大块面(实)的效果,反之,将图案立体镂空,就能将块面雕出“虚”的效果,打坯工应当根据主题和整体图像组合的要求决定将图像变“实”还是变“虚”。

落地屏《风华正茂》(局部)

三、精、气、神——神态和动态的刻画

任何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审美取向。东阳木雕作为一种平民化、具象写实的大众化艺术,特别是在当代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应当向人民大众传递什么样的“美”,是每一个木雕艺人需要把握的。以梅花为例,《芥子园画谱》有“贵稀不贵繁、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嫩、贵含不贵开”的“画梅四贵诀”,古代文人画梅,虬枝嶙峋、疏影横斜,反映的是失意文人“驿外断桥边”的孤芳自赏的审美情趣。而用东阳木雕语言来雕刻梅花,这种审美理念既和东阳木雕“构图饱满大气”的艺术风格不符,更与当代的时代精神不合拍。陆光正大师画梅,新枝劲挺,老干圆润,繁花满树,为民祈福,绝不画倒悬垂梅(倒霉)。陆光正大师一扫古代文人墨客的颓废消极,心中始终奔涌着一种来自内心深处“只把春来报”的自信喜悦,洋溢着勃勃生机,这就是盛世的艺术,是歌咏时代感恩社会的艺术,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大众艺术。(https://www.daowen.com)

无论是打坯工还是修光,对整幅作品必须有一个整体的精、神、气把握,即作品的关键部位的细部动态把握。

中国画十分讲究神韵刻画,这种神韵是通过细微的神态区别来展示的。以国画墨竹为例,竹子不仅有嫩、新、老之分,更有不同天气的晴、雨、风、雪竹之分,风竹又有微风、大风、疾风之分,雨竹又有微雨、小雨、大雨、久雨的不同神态的刻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木雕艺人下功夫深入研究体味和不断完善的。

四、以形写神——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近些年来,东阳木雕趋向深雕细雕,企求通过深雕细刻立体镂空来达到富丽华贵之艺术效果,如把花瓣花叶镂雕的玲珑剔透,薄如铁皮,雕刻深度动辄七八厘米甚至更深,以立体造型(圆雕)技巧过分写真写实,不仅丢弃了东阳木雕前辈艺人“适当保留平面”的传统法宝,使作品的坚固度大打折扣,失去了东阳木雕装饰之美的传统强项,还容易出现“散、乱、硬(缺少圆润动感)”的毛病。追求形似,模仿自然,刻得最像,总脱不了手艺人的匠气。

真正的艺术精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要在神韵上下功夫。以牡丹雕刻为例,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雕刻必须在“富贵大气”上下功夫。

牡丹花花瓣和花叶特别繁茂,重叠质薄,其富贵气既来自于雍容华丽的色泽,也来自形态的繁复重叠。雕刻不同于绘画,绘画通过线条色彩光线和笔墨浓淡等多种手段来传神,而木雕只能以造型来表达神韵,手段单一。如果一味模仿牡丹花的生态形似,非常困难,因为牡丹花花瓣薄而重叠紧密,几乎无法下刀,即使雕“像”了,也表达不出其富贵大气之神韵。如何将繁花似锦的牡丹花的雍容富贵的王者之气提炼表达出来,是对每一个木雕艺人艺术功底的考验。雕刻牡丹花必须突破实物形态的束缚,大幅度地减少花瓣数量,加大花瓣的厚度,造型应当圆润厚实,花瓣不宜太尖太过弯曲重叠。牡丹花早春勃发,花叶同时在短时间内长成,其花叶又薄又尖,但花叶雕刻同样要求丰满厚实,叶齿圆润自然,花叶组合相对规则,组合成几组同向连片的块面,密而不乱,松而不散,动而不摇。运刀要求和顺流畅,用凿借势发力,绝不中途滞塞停顿。花瓣和花叶造型中心隆起,风口花瓣叶片随风翻卷,婀娜多姿,使牡丹花卉神韵凸现,远看雍容大气,近看丰满富态,动感十足。通过对自然界牡丹花的提炼精简,不仅能够将牡丹花的富贵大气用木雕艺术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神韵独具,而且大大增加作品图像的坚固度,不易毁损,同时还相对省工省时。

刻意模仿,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是一般工匠易走的弯路。精心提炼,把复杂的问题简洁化了,这才是真正的水平。

五、气韵生动——作品的置陈布势、气势营造

气韵生动是一种意境,一种动感,一种韵味,很难用文字来表述。“气韵”是事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内涵和神韵。气韵生动,通常通过“经营位置”来实现。“气韵生动”和“经营位置”出自南齐谢赫的中国画“六法论”中。“经营位置”,即“置陈布势”,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构图。构图是画面图像的位置之经营安排,要求既符合事物的客观形态,又能够组合成最有动感气势的“瞬间”。其阴阳向背,纵横开阖,须跌宕起伏,又舒卷自如。以花卉而论,持其自然,将花朵雕得圆润厚实,富贵大气生机勃发,是雕刻技工的艺术功底。但作品的整体气势,依靠的是设计者的构图造势,用绘画语言,所谓笔墨之道在于势,势之产生在于开合顺逆之间,有开必有合,有合必有开,开合之间形成动感气势: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喜阳,南盛北疏,花卉大多向阳光方向倾斜生长,造就杆欲直而枝欲离的动势;树欲静而风不止,风过处,造就了根抓地而叶欲飞的动势。因此,真正的艺术大师的构图,必然是顺动势而设的,画面上的主体图像(花卉)大多设计成几组大的弧形曲线(或“C”字形或“S”形)图像,大小不一,用有变化之重复组合,形成一个大的整体的动势,然后在对角边缘处作一二反向的小块面的不对称弧形图像作为呼应和回护。花卉作品勾画枝杆细草的线条,顺动势而强调其飘动状态,正是它们应具的一种神态,而每组花卉造型的有变化之重复,也是它们应具的一种神态,这神态一如诗歌节奏所赋予诗歌形式上的声韵。

简言之,大师们让手下万物气韵生动的方法,最主要的一是借助动势来强调主题图像的神态之表现,而其动势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曲线弧形,仔细品读陆光正大师的花卉作品,几乎找不到垂直或水平生长的枝条;二是借助于图像造型的有变化的重复(形状类似,大小不一,巧妙排列组合)或叠加或穿插来强调物象的神态之表现。(2025年3月 徐土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