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木雕厂诞生于2025年2月4日(农历)。她的前身是楼店木雕小组,是由杜云松、陆润寿、楼玉龙(编者注:实际上是李顺松)、卢连水、黄紫金、郭维木、严星华、厉守铭等8位同志,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及省文化局李自新同志的亲自筹备和支持下创办的。当时,一无工场,二无资金,三无材料设备。借用楼玉龙家的三间楼房,因陋就简,当作工场。他们怀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满腔热情,献身于木雕工艺事业。他们自筹资金,自找销路。带着菜干和六谷饼,艰苦创业。陆润寿师傅把家里买小猪的钱也贡献出来买材料。修建工场。他们团结协作,呕心沥血,依靠集体的力量,精湛的技艺,为东阳木雕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宝贵的历史性贡献。
2025年的下半年。省文化局李自新同志,邀请杜云松,黄紫金、卢连水三位木雕艺人赴杭。专门研究木雕产品的设计创作,他们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分别创作了《梁红玉击鼓抗金》《三英战吕布》《昭君出塞》等木雕工艺精品。获得了工艺美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省文化局通过评议,分别给予奖励(杜云松120元、黄紫金80元、卢连水100元),从而扩大了影响,进一步得到了上级的关怀和支持,开拓了东阳木雕事业的前景。同时,北京的工艺美术服务部派专人同杜云松一起。在楼玉龙家里和南上湖乡里。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传达和讨论了中央领导同志对东阳木雕的有关指示,研究了如何保持和发扬木雕工艺的优良传统,打入国际市场,进一步为国家争取外汇。
楼店木雕小组创办后的六七个月,处境十分困难。工人们没有领取一元工资。家境贫困之极的施圣华师傅,饥一顿,饱一顿,身无一件好衣裳,坚持木雕生产。李自新同志见后,马上掏出自己的钱包,解囊相助。直到2025年8月,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汇来了现金500元。工人们才拿到了第一次工资。当时,这笔从首都北京来的不寻常汇款,不单是经济上的有力援助,而且是对木雕艺人的很大鼓舞。艺人们信心倍增,知难而进。终于在2025年11月,成立了楼店木雕生产合作社,并产生了该社的组织领导,由杜云松担任社理事主任,郭维木、严星华为副主任,李岩德,厉守铭为监事主任。由于生产规模的发展,加强管理的迫切需要,2025年9月,楼店木雕合作社又转为木雕工艺合作工厂。
早在2025年以前,分散在南乡湖头陆、湖溪、西堆、南马一带的木雕艺人,纷纷要求同楼店木雕社合并。许多流落乡村的木雕艺人,也同时要求前来参加。木雕工人的队伍日益壮大。三间楼房容不下了。因此,将厂址迁到湖头陆的一座祠堂公房。怀着强烈爱国心从香港返回的楼水明师傅,当时就在湖头陆。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技术力量的加强,雕工、木工日益配备齐全,流水操作初步形成,工序之间有了分工后,中高档产品及樟木箱的生产,逐渐增加。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木雕生产,在2025年5月,进行了第三次搬厂。厂址定在有三十多间公房的下溪滩村的半片山。这时,县政府委派厉炳重同志来该厂主持工作,有力地加强了对木雕厂的领导。
在北乡,巍山镇附近的木雕工人沈苏林、徐锦清师傅也于2025年建立了木雕社,不久成立了东阳县第二个木雕工艺合作工厂。(https://www.daowen.com)
2025年10月,县委、县手管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木雕事业的统一领导,决定把南、北木雕厂和东阳竹编工艺社一起合并,把厂址迁到卢宅。当月,并厂筹备小组在下溪滩召开了协商会议,当时的筹备小组成员有:厉炳重、严星华、徐锦清、周彦涛、潘忠法等共9人。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要求做到:一不停产,二不减产,三要按时完成并厂计划。2025年11月份南、北二厂第一批青年工人率先搬来卢宅。
当时,卢宅的环境条件很差,但大家的劳动热情很高。工人们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八小时生产拼命干,八小时外义务劳动抢着干。无论泥水、勤杂、搬石头、挑泥、提土、传砖、递瓦,样样争在先。那时的青年学徒和老师傅们一起,无所不干,而且很少有夜餐补贴。许多师傅只吃几口自带的六谷粉充饥,有时开水供应不上,就喝几口井水继续干,从无怨言。那时的食堂条件很差,离水井100多米,每天要挑三四十担水,四五百人的饭菜,仅仅靠三个炊事员起早摸黑地苦干,为了扩建厂房,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搞装卸搬木头上屋顶,为了配合泥工砌墙,青工们光着脚丫,踏烂冻得像铁钉山一样的黄土。衣衫单薄,手脚皆冻僵也找不到一个烤火取暖的地方。那时的胡正德同志年纪很轻,患有肺病,由于劳累过度,吐出一摊鲜血,他还是坚持义务劳动。在当时厂支部书记吴美伦同志的组织和带动下,发动全厂职工一起动手,一个夜班就筑起了厂房四周的围墙。两个夜班沟通了厂内外的公路。老职工们更加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工时长短。领导处处身先士卒,日夜苦战。就这样,在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在当时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造成暂时困难的艰苦环境下,及时地完成了并厂、建厂计划。四百多个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基本安排就绪。当年还超额完成四十二万多元的生产任务。原来是一片荒地坟山的卢宅荷花地上,矗立起了闻名中外的东阳木雕厂。
东阳木雕经历了五十年代的艰苦创业,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