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狂犬病病毒在《动物微生物与免疫》中研究成果

狂犬病病毒在《动物微生物与免疫》中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狂犬病病毒是狂犬病的病原,能感染人和各种家畜,病毒侵入神经系统繁殖,出现兴奋继以麻痹的神经症状。病毒存在于神经系统和唾液之中,经咬伤而传染。1)生物学特性狂犬病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毒属。56℃30 min可使病毒灭活。在自然条件下,未腐败的脑组织中的病毒,于12℃左右可存活数周。

狂犬病病毒在《动物微生物与免疫》中研究成果

狂犬病病毒是狂犬病的病原,能感染人和各种家畜,病毒侵入神经系统繁殖,出现兴奋继以麻痹的神经症状。病毒存在于神经系统和唾液之中,经咬伤而传染。发病的人畜一般均死亡。

1)生物学特性

狂犬病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毒属。病毒一端圆,另一端平截,外形像子弹,故名弹状病毒。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囊膜,在细胞质内复制。病毒在pH为7~9时比较稳定。56℃30 min可使病毒灭活。对低温和冷冻抵抗力较强。在普通冰箱内于50%甘油生理盐水中可生存1年。真空冷冻干燥后可保存3~5年。在自然条件下,未腐败的脑组织中的病毒,于12℃左右可存活数周。0.1%升汞、1%来苏尔等均可迅速使其灭活。在自然条件,能使动物感染的强毒称野毒或街毒。街毒对兔的毒力较弱,如用脑内接种,连续传代后,对兔的毒力增强,而对人及其他动物的毒力降低称为固定毒。街毒可在小鼠、豚鼠、家兔脑内繁殖,但有时需盲目传代2~3代。感染街毒的动物在脑组织神经细胞质内可见到包涵体。该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在0℃、pH为6.4的条件下可凝集鹅红血球。

2)微生物学检查(www.daowen.com)

常用的特异性诊断方法有包涵体检查和荧光抗体等。为此,常用动物的脑组织,最好是完整的脑,迅速送往试验室检查,小脑包涵体检出率较高。近年来多用荧光抗体技术诊断狂犬病,此法特异强,简单而迅速,并在包涵体尚未形成时就可检出抗原,是诊断狂犬病较好的方法。

3)免疫防治

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用兔脑制的灭活苗、鸡胚化疫苗仓鼠细胞培养的减毒苗等3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