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服的演变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服的演变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资料中多有展现。清朝时,汉族服饰发生根本变化。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旗袍和马褂等都是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已逐渐消亡。研究汉族服饰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其风华。

汉服的演变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男服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腰带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女服则曲裾袍服。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缝制方法。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形,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的式样。女服则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西汉时期汉代男子多着深衣。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资料中多有展现。

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时,男子的服装一般都为大袖翩翩的衫子,很有时代特色。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时,汉族男服流行圆领窄(宽)袖袍衫。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唐朝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为上襦下裙,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中唐时期的襦裙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从《韩熙载夜宴图》图中可以看出一些大致情况。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斓袍。斓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妇女服饰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三米至四米。

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变很宽大。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即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明朝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女装相比男装更富于变化。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服习俗。(www.daowen.com)

清朝时,汉族服饰发生根本变化。这并不是由于汉族人的审美观念突然改变,而是由于社会文化与大背景的转变。清兵入关之后,满族入主中原,统治者开始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运动,强制推行满族人的紧身长袍马褂,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大衣服。

从此之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彻底消失。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旗袍和马褂等都是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已逐渐消亡。

这种强制性的由统治者站在政治的角度上进行的服饰转换,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辛亥革命之后,汉族人又重新关注起自己的民族服饰来。人们需要不一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来表现新的社会景象。满族人的长袍马褂已经不适合了,可是全民都穿西装又有些不伦不类。

于是在清末民初,汉族的服饰纷纷变化。维新派在变法中把改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政治诉求不相同,但是革命党人对于传统服饰弊端的认识与维新派是一致的。孙中山曾经提出服装制作四原则,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山装。中山装此后作为男性主流服饰流行了大约七八十年,直到20世纪末,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在当时,传统汉服在当时面临着一个十分难得的复兴机遇。在此之后,在复杂的社会历史变化过程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重新推行传统汉服已经不合时宜。

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服饰的演变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化,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汉族服饰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其风华。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是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