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生的行为特点来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身体必须有场所可以活动、伸展,而当前的教学模式恰恰束缚了儿童的身体。难怪每天必须坐上几个小时的学生一旦束缚解除,就会爆发出阵阵过分的喧哗与盲动。既然他们的体力没有正常地发泄途径,就只能在体内积蓄,一旦机会来临,就会迸发出来。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转变专制式的教学方式为民主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不要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不应以一种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间和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是确定的。在课堂活动中,正是这种较强的任务取向,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权威结构。另外,由于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及知识、年龄、自我概念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使教师必定居于主导地位,并保证知识由教师(知识高位者)向学生(知识低位者)的传递。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权威。试图取消教师权威的努力是徒劳的。它必将损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师生之间,我们同样需要任务取向上的合作关系,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寻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平等(主要是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目的并不是取消教师的权威,而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https://www.daowen.com)
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人—人”关系,但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却发现,现有的师生关系似乎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物”关系。学生在班级中,面对教师时所充当的更多的是趋于物的角色,缺少的是为人的尊严与权利。学生所扮演的这种角色也有其历史的渊源。无论是古代传统文化中过于推崇教师权威的思想,还是近代私塾对学生所实行的体罚制度都成为目前社会上师生关系的一种源流。另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的威严似乎也是在面对社会之不足的一种补偿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说学生在班级中履行的是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毋宁说学生更多的是实践着角色行为的另一个方面——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