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VS《韩诗外传》比较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VS《韩诗外传》比较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五章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等同游景山,登高眺望,心旷神怡。孔子让各位谈论志向与愿景。子路、子贡、颜回各抒发一番,最后孔子总结,褒奖颜回。

《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五章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等同游景山,登高眺望,心旷神怡。孔子让各位谈论志向与愿景。子路、子贡、颜回各抒发一番,最后孔子总结,褒奖颜回。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114) 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孔子曰:“勇士哉!”子贡曰:“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子曰:“辩士哉!”颜回不愿。孔子曰:“回何不愿?”颜渊曰:“二子已愿,故不敢愿。”孔子曰:“不同,意各有事焉。(115) 回其愿,丘将启汝。”颜渊曰:“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莫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孔子曰:“圣士哉!大人出,小子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116) 《诗》曰:“雨雪麃麃,曣晛聿消。”(117)

《论语·先进》第25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即“吾与点也”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论语》中较长的一章,也是人物、对语、场景比较复杂,人物形象鲜明,动作生动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思想深远,把孔子、曾点的从容气象、悠然胸次展现了出来,使我们体会到儒家入世的情怀中,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

《论语·公冶长》第26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韩诗外传》的上述故事汪洋恣肆,似乎是《论语》上两章的嫁接与歧出。这个故事中没有曾皙、冉有、公西华等角色,把冉有、公西华的思想言行综合给了子贡,把曾皙的思想言行给了颜渊。故事的创造性,是对颜回的思想与事功、内圣与外王的两方面有很大拓展,把颜回的政治抱负、治世能力渲染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论语》与上博简中,找不到颜子有如此的长篇议论。而且,在《韩诗外传》的这个故事中,颜渊上升为主角,孔子下降为配角。这与上博楚简《君子为礼》、《颜渊问于孔子》所载孔颜对话也有很大区别。这当然是后世的文学创造了。

《韩诗外传》九卷十五章的故事与上类似,人物一样,与所谈的内容大体差不多,语言不同,地点改为戎山:

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于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叹曰:“二三子各言尔志,予将览焉。由尔何如?”对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击钟鼓者,上闻于天,旌旗翩翻,下蟠于地,使将而攻之,惟由为能。”孔子曰:“勇士哉!赐,尔何如?”对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回,尔何如?”对曰:“鲍鱼不与兰茝同笥而藏,桀纣不与尧舜同时而治。二子已言,回何言哉?”孔子曰:“回有鄙之心。”颜渊曰:“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阴阳和调,家给人足,铸库兵以为农器。”孔子曰:“大士哉!由来,区区汝何攻?赐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118)

这一故事又见于《说苑·指武》、《孔子家语·致思》,只是“戎山”变成“农山”,字句略有不同。(https://www.daowen.com)

总之,早期儒学传播的过程中,孔子与七十子,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的对话与故事,往往会发生郢书燕说、张冠李戴、添加、傅会的情况,场景、人物、事件、语言,可能会相互混搭。时间越长,传播内容的失真状况就越大。

此传播的过程也是儒家宗师不断被神圣化的过程,故事不断被放大,语言更加绵长与精美,角色的形象更加丰满,人物与故事也渐集中于孔子与颜回、子路、子贡等重要弟子身上,尤其是子贡愈来愈凸显,但各人物的基本性格仍如《论语》所揭示。

我们真是要感谢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没有他们的阐扬,就不可能有儒家这一学派。世界上任何大的思想传统,都有对大宗师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行的追忆并完善化、神圣化及对其思想的早期诠释的过程。从上博楚简来看,七十子后学的传播与诠释,并未走上世界三大宗教之神圣化之途,其对孔子师徒的言行思想的发散,仍然是人文的、理性的。

传世文献中有不少数据记载孔子与高徒之间的对话与故事,这些数据按思想深浅与流派的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论语》、《孟子》、《史记》,准确深刻,言简意赅。第二类是《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有很多故事、对话、杂说,但仍是儒家话语,似是汉代及此前不同时代的儒者对孔子与七十子的发挥,讲述中不免有傅会之处。当然,这一类文献的阐发,仍与宗教史上的神圣化不同。第三类则是道、法家的借用,如《庄子》、《淮南子》、《列子》把孔、颜讲成道家人物,《韩非子》把孔子等描绘成法家等。(119)

上博竹简中有关孔子与七十子的对谈与故事,似乎介于《论语》与汉代儒家杂说《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诸书之间,不如前者精炼、准确,又不像后者铺陈太过。这些可能就是战国中后期的儒家作品。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论语》成书有极其复杂的过程,上博竹简诸篇的作者与成篇的年代也是复杂的问题,我以上所指是上博简中的有关材料与《论语》的有关章的关系,而不是指上博简与成书以后的《论语》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