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诞生之前,教育主要发生在学校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为方便起见,这里姑且统称为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学者们总是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网络出现后,虽然学习的途径大大拓宽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明,使得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课外乃至校外的学习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频繁,然而教育研究者仍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学校,尤其是课堂教学上。这一点在我国学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方面是因为定势思维所致,一方面也与我国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较西方国家普遍为长有关。
我国高等教育(大专院校)信息化起步于2025年,至2025年为教育信息化第一阶段;2025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中小学)信息化则起步于2025年,第一阶段于2025年结束;第二阶段从2025年至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较西方国家大约推迟了3~4年时间。
教育信息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软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课堂,并迅速得到大规模普及的。当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开始舍弃黑板粉笔而改用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和PPT课件上课。第二阶段主要关注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阶段前期的重心放在网络资源建设上,主要以学校为单位,建设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等等;后期转向资源应用与教学模式变革方面,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口号。专家们希望,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种教学变革被称为“课内整合模式”,以区别于西方国家主要在课堂外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外整合模式”。
我国教育技术的老前辈何克抗先生曾经写道:“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找及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而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还是靠教师言传身教。在这种主流观念的指引下,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教育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一直是在课前与课后下功夫,而较少在课堂上(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进行认真的探索;我们中国则相反,我们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
然而,在我国探索多年的课内整合模式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杨改学先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思》一文中,曾经生动地描述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叫好不叫座”、“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应用不协调。做观摩教学、交流得多,为了一节课,打磨几个月,用一次两次后搁浅。在某些学校,能够做好几节课的也只有几个人,这几个人也说,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去上,我们也受不了。因此,整合课现阶段只能是局部有收成,还看不到大片的丰收景象,需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究。”(https://www.daowen.com)
不可否认,迄今为止,在学校内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始终处于补充与辅助课堂讲授的地位,并没有成为主流学习模式。一些课内整合模式的“成功案例”,大都表现在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竞赛和部分综合性课程(如科学课、信息技术课)上,而在常态化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些所谓公开课,更多的是“表演课”和“作秀课”。
一次,我去一所小学听一节公开课,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小学生画海星。在短短的40分钟里,老师一会使用电子白板,一会用实物投影仪,一会用粉笔黑板,一会儿用教具。几乎课堂上能用的技术和设备都用上了。不仅如此,老师还向一年级的小学生提了很多问题,互动了很多次,学生回答问题多是按照标准答案回答的。短短一堂课被设置了很多个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常常是一个环节的事学生还没做完,就到下个环节了。学生真正动手画的时间只有15分钟,而且是几个同学“合作学习”,共同画一张图,每个学生只能画海星的一个角。学生练习的机会太少了!更奇怪的是,名为图画课,教师从头到尾都没有教学生如何执笔、如何描画、如何上色,也没有做过一次绘画示范,只是从电子白板中调出海星的图片让学生临摹。最后还让学生评出谁画的海星外形最美、谁画的海星花纹最美、谁画的海星颜色最美、谁画的海星最有创意。这些抽象的概念,我怀疑小学生是否区别得出来。这个课堂体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理念”,既有创设情境,又有交流讨论,还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作品互评等环节,过程非常完整,运用了多种技术和手段,是一个所谓“技术丰富”的课堂。但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堂课不像一堂图画课,而是一堂技术展示课。因为我以为图画课还是老老实实教会学生如何画画为好!这样的课自然难在常态化教学中推广。
美国认知学徒制的创立人柯林斯教授指出“我强烈地感到:技术正对学校以外的社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已经在人们的阅读、写作和思考中占据中心位置,而这些正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关注点。现在,技术在学校中仍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主要用于一些专门课程。技术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很严重的不协调,这就不难理解,技术对学习的主要影响依然发生在校外。我认为,教育决策者和改革者应重新思考学校内和学校外的教育。”
一种观点主张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心放在课外,另一种观点主张放在课内,这两种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观察,我越来越倾向于赞同柯林斯的观点。理由很简单,课堂上的时间与空间都非常有限,最需要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与交流。在这样的情境下,最经济与高效的课堂组织形式是由教师主导教学进程,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辅以适当的协作、交流、讨论和探究。这种教学模式看似传统,实则有它内在的道理。在这样的课堂上,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的应用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教师高水平的讲授和教学互动才是保证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也就是说,一堂课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而不是工具。计算机多媒体和PPT之所以能得到迅速普及,就是因为它有效辅助了教师的讲授。而某些专家学者试图用技术代替教师的讲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所谓“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由于违背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因而往往得不偿失。
网络与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的远距离传播与大面积分享,这样的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一亩三分地”里是很难发挥其优势的。课堂上最好的交互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互,而不是隔着机器进行的“人-机-人”交互。在课堂上最有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应该主要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网络及网络资源有时可以有效辅助课堂教学,但毕竟作用有限。要充分发挥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只有跳出课堂的狭小时空,到课外,尤其是远距离教与学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