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群小伙伴经常头戴着柳条帽、腰扎麻绳、肩扛着红缨枪,走在大街小巷、树林河畔,齐声唱着彩色故事片《闪闪的红星》主题歌(邬大为、魏宝贵作词,傅庚辰作曲):“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红缨枪,历史久远,是与剑并列的冷兵器之王。汉代的枪,与矛的形制很相近,在长木杆或竹竿上装有锋利的长枪头,再配上枪缨。枪上加红缨,据说是因缨穗吸血,可以阻止枪头上的血顺着枪杆流下来不利于持枪者发力,红色是因为血的颜色染成而且在攻击时可以给对手造成错觉,增加士气。早年有抗日的儿歌唱道:“红缨枪,红缨枪,红缨红似火,枪头放银光,拿起了红缨枪,去打那小东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还流行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八路》,曾对少年儿童产生很大影响,电影中英姿飒爽的少年手持红缨枪的威武形象,深深印在一代人的心中。
那是一个全国上下“全民皆兵”“备战备荒”的年代,推陈出新的时代口号也感染着儿童少年们。男孩子本来就崇拜英雄,加之争强好胜的性格,十有八九好玩红缨枪以及大木刀、木头手枪,整天打打闹闹、冲冲杀杀,非常快乐。当时称红缨枪为“扎枪”,均是自己动手制作,木质的,长约1.5米左右。扎枪头需要做成立体的、一头又细又尖的菱形,将其安装在粗细均匀的木杆上,枪尖还要漆上银粉,光闪闪,凸显“杀伤力”;红缨,或是麻线染成的,或是红线红布条的,愈显灵动英武之气。(https://www.daowen.com)
孩子们平时有着十足的防范意识,常常列着整齐的队伍,去村外巡逻,大声喊着“一二一、一二一”,“杀杀杀、杀杀杀”之类的口号,洪亮之声传得很远。那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儿戏成真,在真正的战争中,用上自己手里的红缨枪,或者巡逻时真的能抓到特务分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