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学原理详解及应试技巧

教育学原理详解及应试技巧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来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还没来得及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湮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简称单轨制。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用,是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

教育学原理详解及应试技巧

学制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1.双轨学制(名:10+学校

(1)简介:双轨学制产生于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以及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

(2)内容

①学制分为并行的两轨。

②一轨自上而下,针对贵族子弟,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③一轨自下而上,针对平民子弟,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④两轨平行、封闭,相互不流通。

(3)特点:教育不平等― ―这样的学制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者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机会。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为双轨制。劳动者子女没有升入文法类中学和大学的机会。

2.单轨学制(名:19宁波,20温州

(1)简介:北美多数地区最初都曾沿用欧洲的双轨制。1830年以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以及美国这种没有特权传统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原来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还没来得及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湮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简称单轨制。

(2)内容:美国所有学生可进入同一种学制体系。这一体系不分叉,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结构:小学→中学→大学(六三三制)。这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www.daowen.com)

(3)特点: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用,是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它不但有利于过去初等教育的普及,而且有利于后来初中教育的普及,以及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3.分支型学制(名:13华东师大,17西北师大)

(1)简介:沙俄时期的学制属于双轨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单设职业学校的做法,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单轨制特点又有双轨制某些因素的苏联型学制。

(2)内容

①学制前段不分叉: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所有学生一律入学。

②学制后段分叉:依据学生成绩和实际需要进入各种类型的学校,分叉后的学校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通中等专业学校,右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上下左右畅通无阻。

③该学制不属于双轨制,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并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

④该学制也不属于单轨制,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

⑤此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

(3)特点:学制灵活,适应不同民众的需要,保障了基础学段的教育平等。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该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① 此图参考《教育学基础》苏联20世纪80—90年代学制图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