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大后方教育特色与成果

抗战时期大后方教育特色与成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在政策制度方面,加大教育立法力度,为大后方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这些都成为推动大后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抗战时期大后方教育特色与成果

1.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

抗战时期大后方基础教育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和各团体机构大力参与之下展开的。国民政府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其意识到基础教育对抗战救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如在政策制度方面,加大教育立法力度,为大后方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经费保障方面,将基础教育经费列入专款预算,并且明确了中央、地方所筹集经费的比率;对中学实行奖学金制与公费制等。这些都成为推动大后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除了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大后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还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抗战八年中,大后方基础教育虽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办的各类公立中小学为主,但当时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难以开办充足的公立学校以满足人们的就学需求。社会力量所办的各类私立学校为教育的普及发挥了关键的补充作用。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各界人士和民间团体积极地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大后方基础教育能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维持下来并取得显著成效。

2.开源挖潜教育资源,为抗战建国服务(www.daowen.com)

战时大后方基础教育得以发展,既是因时借势,凭借中央政策的支持和吸收外来的教育资源,也是开源挖潜,积极发挥内部兴学因素的结果。为解决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教育部要求各地采用变通办法积极改善,大后方各省先后设立一、二年制简易小学,并实行二部制教学。中学方面,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分别采用四年制、五年制、六年一贯制并行的办学模式。

抗战时期大后方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仅开设时事课,给学生讲解国内外政治战争形势,还组织学生举办读书会,开展演讲讨论等活动,培养民族意识,唤起抗战觉悟,激发爱国情感。生产劳动教育亦是大后方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大部分学校为确保办学经费充足,都开设了劳作课程,并创办农场、工厂等设施让学生实践。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基本劳动技能,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劳动改善了学校艰苦的生活条件。学生们不仅养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掌握了必要的生产劳动技能,为将来能在社会中独立打下了基础。

根据政府颁布的规定,战时小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可升入国立中学继续学习,中学成绩优异者可免试升入师范、大专深造。不升学者,小学毕业后亦可以进入工厂习艺,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并在社会上谋得职业,获得自立。此外,战时还有大批适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远征军等,奔赴战场杀敌以报效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