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论语》导读:不求全责备,不追求十全十美的道理

《论语》导读:不求全责备,不追求十全十美的道理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不求全责备”,今天仍是经典,水至清无鱼、皎皎者易污等说法都是它的具体表述。不要去追求十全十美,因为全天下根本找不到完人。叔向说中行氏和智氏,因为这两家处理政事,把苛刻当成明察,把严厉当成英明,把刻薄下级当成忠诚,把诡诈当成功劳。这两家果然率先覆灭了。但特别要注意对事不对人,更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死揪住不放。人特别容易受情绪左右,容不得不同意见。

做人要厚道,总的要求是“薄责于人”(《卫灵公》)。

《论语》记载,周公曾这样叮嘱去鲁国做国君的儿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对于追随你的人,只要不是大逆不道,就不要丢弃,不要用完备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人。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不求全责备”,今天仍是经典,水至清无鱼、皎皎者易污等说法都是它的具体表述。不要去追求十全十美,因为全天下根本找不到完人。

春秋后期,晋国大权落到六个家族手中。其中赵氏家族的赵武问大夫叔向,六家中谁最先灭亡。叔向说中行氏和智氏,因为这两家处理政事,把苛刻当成明察,把严厉当成英明,把刻薄下级当成忠诚,把诡诈当成功劳。这两家果然率先覆灭了。(《淮南子·道应训》)

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在卫国做事,向卫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统领500乘战车。卫君说:这我知道,可这家伙在他还是小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人家两个鸡蛋,这样的人哪能重用?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像木匠对待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面对一根合抱粗的良木,如果只有几尺腐朽的地方,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整棵木料的。如今处于战国时代,正是收罗锋爪利牙的时候,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一位可以撑起一座城市的将领,这事可千万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君醒悟,一再拜谢。(《资治通鉴》卷1)

薄是少,薄责不等于不责,见到别人的缺点还是要指出的,这也是以人为善,反之则是不负责任,很难说抱的什么心思。但特别要注意对事不对人,更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死揪住不放。程颐说:“圣人之责人也常缓,便见只欲事正,无显人过恶之意。”(《近思录·处事之方》)圣人的责备很有分寸,只是为了纠正事情的偏差,并不去张扬别人的过错。事是事,人是人,要把二者区分开来。程颐每当看见有人议论前辈的短处,就说:“你们姑且吸取他的长处。”(《近思录·处事之方》)(https://www.daowen.com)

人特别容易受情绪左右,容不得不同意见。为此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异端,有害见解。攻击自以为有害的见解没有多少好处,难道你就一定对吗?别忘了,人家也会把你的见解视为异端加以讨伐。孔子特别反感攻击性,主张“无攻人之恶”(《颜渊》)。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所以不要一听到刺耳的话就跳起来,动不动就去否定人家,搞得火药味十足,弄得大家紧张兮兮的,别人不好过,自己也不好过。明智的做法是,首先把不同见解包容下来,然后再去商榷、切磋、讨论。对方不接受也不要紧,人家为什么必须服从你?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负责全国的刑狱和治安。每次处理案件,他都要跟大家一起分析案情,然后再做出决断。其时,有关人员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表情严肃认真。一个人出列上前说:“张三认为如何,李四认为如何。”接着,又有一人出列上前说:“王五认为如何,刘六认为如何。”经过分辩,众人的认识趋于一致,这才做出决断。

谁说断案只能听从一个人的意见?人人都有智慧,为什么一定要由某一个人说话,案件才能有最后的结果呢?君子就不是这样,大家互相尊敬、谦让,彼此倾听对方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君子不独断专行。(《孔子集语·卷十二·事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