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梁子湖环绕龙泉山的地理福利

梁子湖环绕龙泉山的地理福利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子湖三面环抱赐予了龙泉山哪些福利?其一,梁子湖创设了一个地利水润的自然环境。梁子湖在鄂省淡水湖中排名第二,其水体包括牛山湖、东梁湖、西梁湖三个大主湖区和316个湖汊。龙泉山南临牛山湖,东面的梧桐湖、梁子后湖和北部的三汊港,与大湖联为一体。

“山贵磅礴,水贵萦纡。”在龙泉山,龙为山形,泉为水意。独峰叠峦,峰丛蜿蜒;涌泉汩汩,汇集溪流入湖。用“萦纡”描绘龙泉山周围的水,恰如其分。梁子湖三面环抱赐予了龙泉山哪些福利?龙泉山又是怎样领受这些福利而使其文化得到升华的?其一,梁子湖创设了一个地利水润的自然环境。湖水面积300余平方千米,湖容约9亿立方米[27],湖底高程13.5米。平均水深3.5~4米,最深处20米[28],成为环湖区域天然而巨型的空气净化器和气温调节器。湖水清丽,气候适宜,湿地效应明显,宜居宜游。其二,梁子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淡水资源、淡水生物资源、湖泥资源、湖滨土壤资源。梁子湖在鄂省淡水湖中排名第二,其水体包括牛山湖、东梁湖、西梁湖三个大主湖区和316个湖汊。龙泉山南临牛山湖,东面的梧桐湖(古称吾塘湖)、梁子后湖和北部的三汊港,与大湖联为一体。其三,梁子湖与龙泉山构成山水互动,造就了山水兼容的龙泉山文化。查看地图或凌空俯视,水中有山,山中蕴水。

梁子湖已经成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体,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面积大,故而地跨两县;因为地跨两县,故而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下面以三个事例来说明:一是地质勘探结论与民间传说相异,引发人们对于地质变化的思考。现代地质勘探结论表明,梁子湖是晚三叠世(约2亿年前)和晚侏罗世(约1.4亿年前)的两次继承性凹陷而形成的湖泊。“凹陷盆地向断陷盆地转化,盆地的发育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控制,并在保安、金牛间形成火山岩盆地。”[29]然而,梁子湖周边的人们乐于传诵,或向亲友推介梁子湖下沉为湖的美丽传说,甚至坚信是曾经的“高塘县”(有的写作“高唐县”)陷落而成。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的两次继承性凹陷发生在史前时代,而“高塘县”地陷显然是近世发生的事件。若此传说被验证,可以证实现今的梁子湖并非两次陷落,而是继发性的多次陷落。二是关于“高塘县”。查阅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并无“高唐县”记载;地方志书《江夏县志》、《武昌府志》、《湖北省志》均未记述。但湖中或周边保留了“高塘”的一些信息。如明洪武甲子举人樊时中《游樊湖记》记载,樊湖(即梁子湖)中有岛名叫“高塘”,清《武昌县志·梁子湖子湖分布图》显示:东梁子湖称“高塘湖”,似乎“高塘岛”、“高塘湖”与“高塘县”必有关联。笔者认为,梁子湖并非传说中的“高塘县”所陷,可能是“高塘镇”。三是梁子湖地陷成湖的传说,演绎出江夏版、鄂州版、大冶版、咸宁版等多种版本,故事梗概大体相同,只是男女主人公名字或细节有所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文化现象?中国大陆及台湾学者已有研究结论,认为源于“寓言应验型”传说。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刘守华教授在《陷湖故事的几种情节结构形式》一文中,以译解“梁子湖的传说”演绎源流为案例,探究此种文化现象,认为:具有毁灭性的地震与洪水灾害一旦突发,必然造成惨痛后果,引起震撼。陷湖故事是民众面对突发灾难感到惊恐惶惑,谋求消灾避祸之道的心灵记录。(《中国民间故事史》,商务印书馆,2025年)中国台湾民间文化研究者陈佩玫的论文持有相同看法。(《〈搜神记〉 的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以“地陷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变为主之考察》,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教学硕士论文,2025年7月,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80)这些传说没有脱离一个母本,却能深化出不同版本,让梁子湖文化更具神秘色彩。(https://www.daowen.com)

环峙的龙泉山,有如梁子湖东北部的聚宝盆,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龙泉山历史文化发展的推手。没有梁子湖滋润,就不会有龙泉山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