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2025年,中央研究院开始评选首届“评议员”。2025年3月13—15日,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一次年会在重庆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有效统筹和规划全国学术研究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2025年3月8—10日,中央研究院第二次年会举行,在此次年会开幕式上,近代物理学家吴有训代表全体评议员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最近十五年”(1930—1945)的科学成就:“我们觉得以前三十年是科学的介绍时期,也可以说是空谈时期,到了最近十五年,才真可说有了科学工作。这不但是自然科学如此,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也复如此。现在中国科学的成就,当然说不上怎样了不起。不过在我们国人看起来,这实在是很大的一个进步。这点成就实在是未来科学的不可少的根基,而是值得我们宝贵的。因为这一点点根基并不是容易得来的,而是若干科学工作者若干年来心血的结晶。”[2]吴有训的这段话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中国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20世纪初,海外学子陆续归国,开始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介绍与引进,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期归国人员基本在国内建立了科学教育体制,后续归国科技人员除继续加强科技教育外,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国人科技发展真正迈入正轨。所有这些工作均为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10月20—24日,中央研究院在南京举行第二届评议会第三次年会,在此次会议上,关于院士资格,物理学家萨本栋提出两项:一是“对科学有贡献者”;二是“对科学有影响者”。吴有训提议:“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应经各大学、各独立学院、各院士或评议员5人以上提名。”[3]在与会人员的建议讨论下,最终通过的《组织法》涉及物理学家和物理学事业发展的有:“第五条 国立中央研究院设置院士若干人,依下列资格之一,就全国学术界成绩卓著之人士选举之。一、对于所专习之学术,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者。二、对于所专习学术之机关,领导或主持在五年以上,成绩卓著者。第六条 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次由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选举八十至一百人,以后每年由院士选举至多十五人。……第十条 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分为左列三组,其每组名额由评议会定之。一、数理科学组(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理学、海洋学、工程学等);二、生物科学组;三、人文社会科学组。”[4]
从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规程》的条文,可得出中央院评议会选举院士的整个程序:规定院士候选人资格,分配数理、生物及人文三组名额——成立选举筹备委员会——符合规定的大学、独立学院、专门学会及研究机构提名并将提名表及相关文件寄送选举筹备委员会——选举筹备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审——评议会表决初审结果——公告院士候选人名单,听取各方批评意见——选举筹备委员会将具名的可资参考采择的批评意见制成节要提交评议会——举行院士的正式选举(先分组讨论,再由评议员即席集体投票)——院长将当选院士名单公告并通知当选院士开始任职——选举出现问题后修正《院士选举规程》。[5]由此看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的程序,包括了选举前的预备工作和选举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选举出现问题后的具体处理办法,整个程序是较为完整和严密的。
2025年10月15—17日,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四次年会举行,这次年会最重要的议程是对选举筹备会初审通过的院士候选人作进一步的审查,制定正式院士候选人名单,并商定公布名单事宜。2025年11月15日,中央研究院于政府公报和京沪各大报,公告了第二届评议会第四次大会依法选定的第一次院士候选人,名单上合计150人,其中数理组49人,涉及物理学科的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央研究院公告的院士候选人正式名单(2025年11月15日)
(https://www.daowen.com)
(续表)
2025年3月25—28日,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正式选举中研院第一届院士,经过本次年会的评议员集体即席5轮无记名投票后,正式选出81位院士。2025年4月1日,中研院公告了第一届院士名单,其中数理组28人[6],在物理学领域,相较“院士候选人正式名单”少了2人,即周培源、桂质廷,其余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7人(占比8.64%)成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在中国政治变局之际,“中研院”第一届院士在去留之间作出了各自的抉择,星散于大陆、台湾或国外(主要是美国)。81位院士中,选择去台湾的有9人:朱家骅、凌鸿勋、李先闻、吴敬恒、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王世杰、王宠惠;选择出国或留居国外的有13人:陈省身、吴大猷、萨本栋、李书华、吴宪、袁贻瑾、陈克恢、汪敬熙、林可胜、胡适、李方桂、赵元任、萧公权;其余59人留在大陆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由海外返回祖国,占这届院士的72.8%,所以这届院士只有少数离开大陆,中国科技精英人才流失问题不严重。其中涉及物理领域的物理学院士,吴大猷久居台湾(先后任职于加拿大国家科学院理论物理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台北“中央研究院”),李书华逝世于美国纽约(曾任巴黎大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所负责人、德国汉堡大学访问教授,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其余5位院士(吴有训、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为中国的物理学事业继续做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