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导读与实践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导读与实践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亚杰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既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早期的形式运算阶段。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导读与实践

1.小学生感知觉和注意的发展

儿童进入小学后感知觉和注意在幼儿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视觉和听觉以及触觉通道逐渐成熟,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也表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其准确性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注意的发展从幼儿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发展到有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但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的作用。刚入学时,儿童比较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随着年级的增高以及教师的有意引导,有意注意逐渐增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不被无关事物所干扰。

2.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比幼儿期有了很大的提高。记忆的方式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转化。其中,二年级到四年级是有意识记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到高年级后,有意识记趋于成熟,发展速度减慢。另外,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识记占主导作用,而意义识记比较困难,儿童还不善于对识记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随着年级的增长以及知识经验的丰富,意义识记就会一天天增加,而机械识记则会相对减少。此外,记忆的容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记忆的容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大,其中7~9岁是儿童短时记忆容量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www.daowen.com)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P.)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和反应的公式S—R应改为S〇R。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思维的机制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个体不断将自身与环境的要求做出调整,从而使二者达到平衡,并且不断由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的平衡。皮亚杰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既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途径向前发展的。思维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早期的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够理解可逆性和守恒的概念等。到高年级阶段已具备初步的系统分析能力,并且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