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熹的货币学说:解决南宋货币增加问题

朱熹的货币学说:解决南宋货币增加问题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增加南宋王朝的货币数额,朱熹从货币的流通、价值、储蓄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构成了他的货币学说。这样,既不利于加速商品流转,又不能促使货币数额增加。这种地区性的货币流通,无疑妨碍和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广泛开展。

朱熹的货币学说:解决南宋货币增加问题

南宋时,商业繁荣,商品交换频繁,作为交换手段的货币广泛流行。不仅有铜币、钱币,而且还有纸币。纸币逐渐代替铜钱,成为交换的主要手段。它既方便了交换活动,也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为了增加南宋王朝的货币数额,朱熹从货币的流通、价值、储蓄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构成了他的货币学说。其主要内容有:

①流通交易。

货币职能的认识,封建社会的思想家首先看到的是其流通手段的作用。在统一的货币出现之前,流通手段的职能便受到限制。这样,既不利于加速商品流转,又不能促使货币数额增加。为促进货币的流通职能,朱熹说:

两淮铁钱交子,试就今不行处作个措置,不若禁行会子不许过江,只专令用交子。如淮人要过江买卖,江南须自有人停榻交子,便能换钱,又不若朝廷捐数万嚣钱在江南收买交子,却发过淮南,自可流通。这里的意思是,南宋货币有区域性之别,如两淮的“交产”,东南的“会子”,四川的“川引”,湖北的“会子”等,它们只在特定的地区内起流通手段的作用,在其他地区就不能流通,不仅纸币是这样,铜铁钱也如此。如淮西的铁钱交子不得用于江南,必须在江南官司茕坊,兑换铜钱交子,方可使用。这种地区性的货币流通,无疑妨碍和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广泛开展。特别是两淮与江南的经济联系,十分频繁。因此,朱熹认为政府要设置兑换的场所,规定一定的兑换率。如政府在江南设兑换两淮“交子”的机构,淮人过江买卖就很方便。从而加强了两淮和江南的经济联系,而政府所收的“交子”也可发回两淮,自可以流通了。

②权物轻重。

货币的轻重,是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本身的数量相联系的。货币流通数量的多寡是可以依商品流通的需要而自行调节的。但由于封建国家发行的货币太多,而造成了弊端。“绍兴末,会子未有两淮、湖广之分,其后会子太多而本钱不足,遂致有弊。”这种由于货币数量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的情况,朱熹是看到了的。

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增多,而商品数量不变,则币值下跌而物价上升,即物“重”币“轻”;反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减少,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求,则币值上升而物价下跌。朱熹认为,要解决会子币轻物重之弊,必须从头改革。由此,他提出了“权物轻重’说。他的学生吴必大,对此在《语类》中是这样记载的:(www.daowen.com)

必大因言铁钱之轻,亦缘积年铸得多了,又只用之淮上十余郡,所以至此益贱。先生(朱熹)遂言占者只是荒岁力铸钱,《周礼》所谓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既可因此以养饥民,又可以极物之重轻。盖古人钱阙方铸将来添。今准上亦可且往铸数岁,候少时却铸。

朱熹把货币价值的轻重与货币的数量联系起来,以为解决货币权物的轻重在于货币的数量,货币数量少,权物就重,否则就轻。这显然缺乏科学性。因为当货币加入流通的时候,它的价值是已经规定好了的,所以,货币充作价值的尺度并规定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商品的价格由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寡决定的。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先有商品价值,然后才有其货币表现。朱熹以货币数量的多寡来权物轻重,不仅颠倒了这种关系,而且似乎否定了货币自身的价值。

③禁锢外流。

宋高宗时,铜币外流现象十分严重。高宗屡次下诏禁止钱币外流。绍兴末,臣僚言:泉、广二舶司及西、南二泉司,遗舟四易,悉载金钱。四司既自犯法,郡县巡尉莫能谁何?淳熙九年,诏广、泉、明、秀漏泄铜钱,坐其守臣。因此,规定一切出海船舶都要市舶司官员检查,不许载铜钱外流。而事实上,朝廷的这些禁令并未生效。铜币外流现象仍很严重。对此,朱熹揭露了禁令无效的原因。他说:

又有海舶之泄,海船高大,多以货物覆其上,其内尽载铜钱,转之外国。朝廷虽设官禁,那曾检点得出。其不廉官吏,反以此为利。又其一则淮上透漏,监官点阅税物,但得多纳几钱,他不复问,铜钱过彼(指金朝)极有利,六、七百文,可得好绢一匹。若更不禁,哪个不要带去。由于贪官污吏从中作弊收利,致使铜钱大量流向海外,也流向金朝,造成了宋朝严重钱荒。所以,为了增加宋朝货币金额,朱熹主张禁锢铜币外流,这是很有意义的。

朱熹的财政思想是很丰富的,其内容涉及财政支出、货币收入、赈灾、差役和赋税等。当然,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南宋王朝的统治,但他对社会弊端的揭露,他为富国强兵而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改革措施,又无不具有历史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