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马斯洛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在其主编的《心理卫生学》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上所述,借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人的研究结果,我们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八个指标:
郭念锋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制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案例分析
不被理解的小云
小云是一位经历过高考挫折的大一女生。进入大学后,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开始,却发现事与愿违。在宿舍,她要求室友跟她同步学习、按时作息,如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课余时间要去校图书馆自习,努力争取在大三结束的时候能够升上本科院校读书;在班级,她认为自己是班长,同学们应该服从自己的管理,听从自己的安排,一旦室友和同学做不到,她就开始教育对方。当然她自己是说到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可是时间不长,室友们不理她了,班级其他同学对她也是阳奉阴违,班级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小云无法理解,心里非常难受,因为她觉得她是一片好心为大家。小云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觉得同学们在排斥自己,背地里说自己的坏话,因而逃避与同学接触,不与同学说话,远离同学,甚至会一整天不说话。
思考与讨论
1.小云与室友闹僵的原因是什么?班级其他同学又为什么对她阳奉阴违?
2.小云的应对方法存在什么问题?
3.她怎么做才可以缓解与同学的关系?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成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从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和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自暴自弃的王同学
身边的故事
王同学高考之前,大家都认为他至少可以考上“211”类的大学。由于高考的失利,他只能来到一所高职院校就读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当时王同学已经想好,到学校后努力学习,争取专升本,再考研究生,上一个心仪的专业。来到学校后,他觉得同学们很差劲,素质很低,因此瞧不起他们,与他们经常有冲突;另外,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一般,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学校环境很不好……总之,一切都不是他所想的那样,于是他开始玩电脑游戏,渐渐地完全放弃了学习,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于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们能适当地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惧,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
课堂练习
无辜的猫与坏情绪的传染
某天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觉得窝火,正好儿子回家晚了,她给了儿子一记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狠狠给了它一脚;那只倒霉的猫被踢了一脚后,委屈地跑到外面大街上,不料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结果撞上了旁边的一棵树。
分析与提示
思考与讨论
1.你在上面的材料中看到什么东西在传递?又是如何传递的?
2.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种传递?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的各个方面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都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自测表
课堂练习
对下列各题做出“是”或“否”的回答,从结果可大致看出你的心理健康情况。
1.每当考试或提问时,会紧张和出汗。
2.看见不熟悉的人会手足无措。
3.心理紧张时,头脑会不清楚。
4.常因处境艰难而沮丧气馁。
5.身体经常会发抖。
6.会因突然的声响而跳起来,全身发抖。
7.别人做错了事,自己也会感到不安。(https://www.daowen.com)
8.经常做噩梦。
9.经常有恐怖的景象浮现在眼前。
10.经常会发生胆怯和害怕。
11.经常觉得有人想对自己不利。
12.常常稍不如意就会怒气冲冲。
13.当被人批评时就会暴跳如雷。
14.别人请求帮助时,会感到不耐烦。
15.做任何事都松松垮垮,没有条理。
16.脾气暴躁焦急。
17.一点也不能宽容他人,甚至对自己的朋友也是这样。
18.被别人认为是一个爱挑剔的人。
19.总是被别人误解。
20.常常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21.经常把别人交办的事搞错。
22.会因不愉快的事缠身,一直忧忧郁郁,解脱不开。
23.有些奇怪的念头老是浮现在脑海,自己虽知其无聊,却又无法摆脱。
24.尽管四周的人在快乐地取闹,自己却觉得孤独。
25.常常自言自语或独自发笑。
26.总觉得父母或朋友对自己缺少爱。
27.情绪极其不稳定,很善变。
28.常有生不如死的想法或感觉。
29.半夜里听到声响经常难以入睡。
30.感情很容易冲动。
评分规则:每题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总分1~5分:可算一般正常人。
总分6~15分:说明你的精神有些疲倦了,最好能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劳逸结合,让神经得到松弛。
总分16~30分:你的心理极其不健康,有必要请精神医生或心理咨询专家给予指导或诊治。
延伸阅读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等人在2025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谎”,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罗森塔尔的“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一些人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期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因此人们又将“罗森塔尔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我们要正确理解和运用:
(1)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状态,而非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会随着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2)心理健康状态是持续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一定是心理不健康。因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
(3)心理健康状态是相对的、可逆的。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相对性,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传统等因素均有关系,与个人的成长年龄也紧密相连。如果我们不注意心理保健,经常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心理有了困扰或出现失衡,学会及时自我调整或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也会很快消解烦恼,恢复愉快的心情。
案例分析
小雨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何在?
当一个四五岁的女孩拽着妈妈的衣服,小心翼翼地躲在妈妈后面走路时,我们会怎么看呢?当有人告诉你这是一个大二的学生时,我们又会怎么看呢?大二女生小雨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同学,还是学院的学生会干部。有一天她突然不来上学了,班主任老师经多次联系了解到她要求退学,并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学校办理手续。学院的领导带着她们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见小雨拽着妈妈的衣服,眼神四下张望,小心谨慎地走了进来。妈妈坐下来后,小雨紧紧地靠着妈妈坐了下来。原来在小雨上大学之前,她的父母就一直关系紧张,甚至要离婚,可是父母会在她面前装得很和谐,因为不想让她知道他们之间的事情,于是为了一个完整的家,小雨也装作不知道父母之间有矛盾。当小雨考上大学后,父母就把离婚真正提上了议事日程。小雨非常担心父母离异,但她发现当她生病或学习上有问题时,父母就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不闹离婚了。于是为了不让父母离婚,她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不来学校上课,直到大二,出现了目前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