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路古史:揭秘馄饨的背后真相

丝路古史:揭秘馄饨的背后真相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常见于中国的一种日常食品名为“馄饨”或者“云吞”。[3]则知“馄饨”也可称“浑沌”。另有一条资料也可以作为“馄饨源自域外”的佐证:宋代的程大昌曾引民间的传言道:“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至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为,美味的面食品“馄饨”最初是由域外传入的。而在此之前,不妨先看看另一件从域外传入的事物,名叫“浑脱”;而它与“馄饨”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丝路古史:揭秘馄饨的背后真相

现代常见于中国的一种日常食品名为“馄饨”或者“云吞”。这是一种面食品,大体的制法是:用清水拌和面粉,擀成很薄的皮子,并裁切成约十厘米见方的形状,然后将肉、菜、虾或其他美味的馅裹入其中,然后落汤煮熟,即成。馄饨的制法与当今中国(尤其是北方)十分流行的“饺子”相仿,只不过饺子的皮子是圆形而非方形,并且,馄饨是和在鲜美的汤内而供食用的。

至于古代的馄饨,似乎与现代馄饨并无多大的差别。例如,明代的高濂这样描述道:“白面一片,盐三钱,和如落索面。更频入水搜和为饼剂,少顷操百遍,摘为小块,擀开,绿豆粉为饽,四边要薄,入馅其皮坚。膘脂不可搭在精肉,用葱白先以油炒熟,则不荤气。花椒、姜末、杏仁、砂仁、酱,调和得所,更宜笋菜、炸过莱菔之类,或虾肉、蟹肉、藤花、诸鱼肉,尤妙。下锅煮时,先用汤搅动,置竹篠在汤内,沸,频频洒水,令汤常如鱼津样滚,则不破,其皮坚而滑。”[2]

显然,古今的馄饨制法大多相似,并且都是日常的可口美食之一。那么,这种美食的源流又如何呢?先来看看它的读音。按照古籍记载,它有许多异名。例如,唐代的李匡乂在其《资暇集》中称:“馄饨,以其象浑沌之形,不能直书浑沌而食,避之,从食可矣。”[3]则知“馄饨”也可称“浑沌”。又,宋代司马光在其《类篇》中称:“《博雅》:‘肫,饼也。’,亦作餫、馄。”是知馄饨还可称“肫”“餫肫”。明代方以智在其《通雅》中则列举了馄饨的更多的异名,如餫饨、浑沌、鹘突、馉饳、骨董、榾柮、糊堡等,声称它们都是同一名称的“声转”[4]。显而易见,这许多异名相互之间除了读音相似之外,在含义上毫无雷同之处;并且,有的名称在字面上全无意义可寻(如“鹘突”“骨董”)。因此,几乎可以肯定,这些名称都是非汉语的译名,亦即是说,这种食品最初源自域外。(www.daowen.com)

另有一条资料也可以作为“馄饨源自域外”的佐证:宋代的程大昌曾引民间的传言道:“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虽然程大昌本人用“馄饨早已有之”为理由,倾向于否定“馄饨源自塞外”之说:“案《方言》,饼谓之饦(徒昆反),或谓之餦(音张),或谓之馄(音浑),则其来久矣,非出塞外也。”[5]但是,他的根据显然不具有说服力。相反,所谓“出塞外”之说,倒是更加符合古人对源自域外之物的一知半解的习惯说法;“浑氏、屯氏”之说当然是对“馄饨”读音的附会,不过,它在佐证馄饨源自域外的同时,也展示了它是一个音译名。

至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为,美味的面食品“馄饨”最初是由域外传入的。至于它为何如此命名?则将在下文作进一步的探讨。而在此之前,不妨先看看另一件从域外传入的事物,名叫“浑脱”;而它与“馄饨”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