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思想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

江苏思想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玄学与民间方术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朝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偏爱与北朝的灭佛,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佛教势力的过度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严重威胁到北朝统治者的利益,加之儒、道两家针锋相对,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相继采取行动进行大规模灭佛,灭佛事件对北方佛教的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南方佛教发展的重点不在佛教组织的壮大,而在佛理的传播,即所谓“南方专精义理,北方偏重行业”。

江苏思想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后汉书》在记述楚王刘英的事迹时,提到了佛教,“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这就说明,最迟到东汉初年的时候,佛教已经在中国有了活动的痕迹。汤用彤先生曾考证汉明帝永平年间谴使求法的传说,他认为“有相当根据,非向壁虚造”。可见,佛教在两汉之际已经进入中国,当然,这一时期佛教还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时人对佛教与黄老、神仙方术等本土信仰并不能截然区分,佛教为了能更好地传播发展,也乐于依托本土宗教。正如汤用彤先生指出:“汉世佛法初来,道教亦方萌芽,纷歧则势弱,相得则益彰。”佛道的势力和影响都处在较为弱势的境地,故而尚不能互相攻讦。

佛教由印度传入西域,又从西域进入北方中原地区,到西晋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洛阳佛寺多达二十四所。魏晋时期佛教的兴盛,一方面得益于玄学之兴,“名士好玄学,重清谈,认佛法玄妙之极,而名僧风度又常领袖群伦也”。佛教经典“约言析理,发明奇趣”,僧人能“祖尚浮虚,佯狂遁世”,这些都契合了魏晋玄学之风气。另一方面得益于当时流行的民间方术,即“佛教入华以来,其始持精灵报应之说,行斋戒祠祀之方,依傍方术之势,以渐深入民间”。玄学与民间方术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佛教在江苏地区的流传最早也仍可追溯到楚王刘英,他崇尚浮屠,后因罪被贬到彭城(今徐州),由此可推测他率先将佛教引入江苏地区。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同郡人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这是关于江苏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较早建立佛寺的记载,说明佛教自进入中国后,很快传播到江苏地区。三国时期,北方动荡不安,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文化中心开始逐渐南移,佛教逐渐在南方流行开来,吴都建业(南京)成为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佛教传播的重镇。著名僧人支谦、康僧会等到建业翻译佛经、兴建佛寺。《三国志》记载:“綝意弥溢,侮慢民神,遂烧大桥头伍子胥庙,又坏浮屠祠,斩道人。”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衣冠南渡,著名的僧人竺道生、支道林等也避难江左,佛教在江南开始兴盛,主要得益于江南政权的相对稳定,当时的北方地区处于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出现了释道安、鸠摩罗什等著名僧人,他们推动了佛学在北方的兴盛。这些僧人培养出大批弟子,然其受到北方战祸、排佛运动的冲击而不断南渡,这又促进了佛教在南方的盛行。在南下诸僧中,影响较大的当属释道安的弟子释慧远,慧远为山西雁门楼烦人,少年时期服膺儒术,后偶闻道安宣讲《般若经》,遂有所顿悟,摒弃名教,开始跟随道安学习佛法。后北方战乱,慧远随师南下荆襄,在庐山结庐修行,翻译佛经,教授了大批弟子,这些弟子把佛教传播到江左等地,谢灵运曾赞扬道安、慧远师徒广大佛教之功,“昔释安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沫流于江左。闻风而说,四海同归。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行,同法餐风,栖迟道门,可谓五百之季,仰绍舍卫之风,庐山之隈,俯传灵鹫之旨,洋洋乎未曾闻也”。(www.daowen.com)

除了高僧大德的弘法努力,南朝吴地佛教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统治阶层的大力支持,皇帝中崇佛的有宋文帝、梁武帝等人,诸王、后妃信佛者更是不可胜数。在历史上,梁武帝是皇帝中“崇佛”力度最大的一位,他继位前笃信道教,但在公元504年,梁武帝召集群臣、百官以及两万僧侣,当众宣布弃道归佛。为了帮助佛教发展,他曾四次舍身入寺为僧,大臣们被迫筹集大量财富捐给寺院,才将梁武帝赎回。南朝佛教在梁武帝时期发展到极盛,除皇帝外,另一个著名的佛教信徒是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他笃信佛教,多次在自己的庄园中举办斋戒法会,将著名的僧人和大臣召集在一起讨论佛法,其中也包括著名的无神论者范缜。为了驳倒范缜,萧子良召集众多僧人、名士与范缜进行大论战。

除帝王与皇族的支持外,作为南朝政权基础的士族门阀对推动佛教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南朝士族潜心于玄学清谈,其内容与佛理有颇多暗合之处,因此士族对佛法亦多有推崇,而佛学也有意与玄学联系在一起,如冯契先生所言,“东晋南北朝所盛行的玄学化的佛学即般若学”。南朝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偏爱与北朝的灭佛,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民众为了躲避战争、徭役及赋税而投身沙门,使得佛教寺庙迅速增加,最盛之时,寺庙数量达到三万余所,僧众两百余万人,佛教势力急剧膨胀。佛教势力的过度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严重威胁到北朝统治者的利益,加之儒、道两家针锋相对,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相继采取行动进行大规模灭佛,灭佛事件对北方佛教的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南方佛教发展的重点不在佛教组织的壮大,而在佛理的传播,即所谓“南方专精义理,北方偏重行业”。正是因为南朝佛教偏重于义理,所以南朝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矛盾多在思想、理论方面,而在政治、军事方面对皇权威胁较少,因此,类似北方残酷的“灭佛”事件在南朝就鲜有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