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湛然无情有性:江苏思想史

湛然无情有性:江苏思想史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后,流派纷起,异说竟生,主流如华严宗等承认“有情有佛性”,也有佛教大师如三论宗的吉藏和禅宗牛头派的法融提出了“无情有性”说。湛然也对“无情有性”进行系统阐述,并引起了广泛影响。湛然的“无情有性”论建立在天台智者大师“一念三千”、“性具善恶”说的基础上。通过以上十条,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更加完善。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不仅继承了传统天台宗的止观理论,而且在理论上更进一步。

湛然无情有性:江苏思想史

天台宗在智顗大师建立止观学说体系且得到隋代帝王的支持后,曾一度成为佛教界最有实力的派别,其理论对其他佛教派别与僧尼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禅宗的异军突起,以及华严宗、唯识宗等因受唐代帝王庇佑而崛起,加之智顗的继承者们在佛教理论上创新不足,天台宗逐渐走向衰微。唐代中期,湛然大师以复兴天台宗为己任,他坚持天台宗“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的教旨,极力破除其他宗派的异说以正本清源,《宋高僧传》中赞扬他“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逾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然而,仅仅宣传前人的理论不能担负起天台复兴的重任,此时的禅宗、华严宗等都已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理论。为了天台宗的发展,湛然必须对天台宗的理论加以推进和创新。

湛然对天台宗理论的最大突破在佛性论方面。佛教自形成以来,或以己身成佛、或以普度众生为目标,但都以有感情、有思维、有意识的“有情”众生为对象,而那些没有感情思维的事物则没有成佛与否的问题。佛教进入中国后,流派纷起,异说竟生,主流如华严宗等承认“有情有佛性”,也有佛教大师如三论宗的吉藏和禅宗牛头派的法融提出了“无情有性”说。湛然也对“无情有性”进行系统阐述,并引起了广泛影响。

湛然的“无情有性”论建立在天台智者大师“一念三千”、“性具善恶”说的基础上。智顗认为人心的一念之中含有世间万象,也就是所谓的三千法,当心执迷时,就被世间的现象所迷惑;当心清醒、了悟之时,三千法仍在心中,但却不能引起人心中的执念,因此,无论人心是迷是悟,三千法都存在不变。三千世界的一切善恶都在凡心一念之中,一念也就具有一切善恶的性相,佛与众生相同的是一念之中皆有善恶,因此,众生也就有了成佛的可能。但是智顗这里的“一念”还是多指代有情众生,并未提及无情之物。如何将类似草木砖石的无情之物也纳入到“佛性”论述当中来,是湛然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湛然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来论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是他模糊“有情”与“无情”的分别界限,根据天台宗的观念,世间三千万物都是有“一念”而生,从起始源头来看都是平等的,“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因此有情和无情从根本上来都是同出一源,若是“有情有性”,那么与“有情”平等而存在的“无情”亦可推出具有佛性。第二,湛然从佛教“四微”说出发,认为不论是有情的众生或是无情的物体都是为所谓的“四微”所构成,既然构成的基础性“元素”是相同的,那么有情众生所具有的佛性自然也会出现在无情之物上。

另外,湛然还通过真如佛性来论证其“无情有性”论。“真如”即佛性是大乘佛教的普遍观点,湛然这里将法性、真如、法界、真性都等同于佛性,即他所谓“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真如”是永恒的精神实体,不论世间万象如何纷繁复杂,真如都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中,也就等同于佛性存在于世间万物,因此,无情之物就自然具有了佛性。为了深化其理论,湛然将《大乘起信论》的观点纳入天台宗的止观体系,系统提出十条论点来论证“无情有性”,即:(www.daowen.com)

一者约身:言佛性者,应具三身,不可独云“有应身性”;若具三身,法身许遍,何隔无情?二者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法身若遍,尚具三身,何独法身?三约事理:从事则分,情与无情,从理则无,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然!四者约土:从迷情故,分于依正;从理智故,依即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何隔无情?五约教证:教道说有,情与非情;证道说故,不可分二!六约真俗:真故体一,俗分有无;二而不二,思之可知!七约摄属: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八者因果:从因从迷,执异成隔;从果从悟,佛性恒同。九者随宜:四句分别,随顺悉檀;说益不同,且分二别。十者随教:三教云无,圆说遍有。

通过以上十条,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更加完善。前文述及法融论证“无情有性”时主要借助传统中国文化中道家之“道”,而湛然则是通过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佛性来支撑自己对“无情有性”观点的论证,因此,对佛教徒来说也更具说服力。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不仅继承了传统天台宗的止观理论,而且在理论上更进一步。“通过哲学本体论的论证,把‘性具善恶’说推到极端,从而有助于天台佛教在唐代中叶的复兴。”“无情有性”论的提出将佛性从有情众生扩展到无情之物,赋予佛性更普遍的特性。湛然因其精深的佛法造诣受到唐玄宗唐肃宗的重视,他亲自北上弘法,传播天台宗教义,不断扩大天台宗的影响。鉴于其对天台中兴与佛教理论的贡献,后世将湛然尊为“天台九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