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人对猞猁的认识及利用方法

古人对猞猁的认识及利用方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现有证据表明古人至晚已在近4 000年前就认识并利用猞猁,但“猞猁”之称并非自古就有①。当主人率领队伍出游时,猞猁往往坐在马后背的厚垫上,一起出行。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物带有多种驯熟的猛禽猛兽,既有掣鹰,又有携犬,还有驮猞猁,奔驰在长安大道上。

古人对猞猁的认识及利用方法

尽管现有证据表明古人至晚已在近4 000年前就认识并利用猞猁,但“猞猁”之称并非自古就有

3.1 “猞猁”溯源

康熙字典》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其中并无“猞”字,当然更无“猞猁”之说。

1970年代末以来,海峡两岸编纂大型修字、辞典不少,我们可据此溯源。

《辞海》中虽有“猞猁”条目,只是现代动物学诠释(辞海编辑委员会,1979),而对渊源未见追溯。

《汉语大字典》对“猞猁”诠释道“也称‘林’,别称‘猞猁狲’”;对“猞猁”渊源的追溯,只提及“《红楼梦》第一百零五回:‘猞猁狲皮十二张’”(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1986)。说明清初,曹雪芹采用“猞猁狲”。

《辞源:增修7版》(台湾商务印书馆编审委员会,1984)摘录:

猞:字书无此字。读若捨。见猞猁孙条。

猞猁孙:兽名。亦作失利孙。《明一统志》谓之土豹。状如狸而尾大,有长毛。乌拉诸山有之。体轻,能升木。满语谓之威呼肯孤尔孤,译言轻兽,见《盛京通志》并《黑龙江外纪》。《虫荟》谓即《广舆记》所谓天鼠[36]

按:台湾并无猞猁分布,两岸较长期缺少交流,相当一些名词、术语不尽一致。据此,可见台湾现仍沿用“猞猁孙”为学名,同时反映明代称之为“土豹”“天鼠”等。

《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诠释(广东等《辞源》修订组,1988):

猞猁狲:兽名。野猫的一种。毛皮贵重。亦作“失利”“失利孙”,一名土豹。见《嘉庆一统志》六三《奉天府》五十《土产》。

按:此处所用学名与台湾《辞源》略不同,别称有增加;但将其作为“野猫的一种”与现代动物分类系统不符。

《汉语大词典》对“猞猁”渊源的追溯有三:①对《红楼梦》引文略增为:“珠宝俱全……黄狐三十张,猞猁狲皮十二张。”[37](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国土产东珠、人葠、紫貂、玄狐、猞猁狲。②”[38]姚雪垠《李自成》(汉语大词典纂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1990)。其中第3条乃现代人著作,不足为凭。

《中华字海》诠释(冷玉龙等,1994):

猞猁:又叫“林”。哺乳动物,像狸猫而比较大,全身淡黄色,有灰褐色斑点,四肢粗长,毛皮珍贵。

按:该辞典是当时收录汉字最多的一部,对其中文字渊源多作追溯,但对“猞”仅有上述诠释。

由于我们掌握的资料也很有限,宜按2个阶段说明。

3.2 20世纪前的称谓

《格致镜源》诠释“猞猁狲”,追溯道:

国语曰西伦,转为舒伦。虞者称曰:威呼肯孤文孤。威呼肯,译言轻。孤文孤,译言兽也。犹之称虎,曰阿勒哈孤文孤;豹,曰呼敦孤文孤,皆隐语。

按:据此,“西伦”“舒伦”等是迄今所知先民对猞猁的称谓;后又演化为“乌伦”,指小猞猁。

(汉)张衡《西京赋》中对当时的魔术表演有所描述,仅摘录之:

大驾幸乎平乐,张甲乙而袭翠被。攒珍宝之玩好,纷瑰丽之侈靡。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撞。冲狭鷰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复陆重阁,转石成雷。礔砺激而增响,磅盖象乎天威。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猨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婉婉以昷昷。舍利飏飏,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杏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撞末之技,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

按:其中“舍利飏飏,化为仙车”中之“舍利”乃兽名,似为今“猞猁”系列称谓之滥觞,而非人们熟知的“舍利”梵语′Sarīra的音译。《文选·西京赋》注云:“舍利,兽名。性吐金,故名舍利。”(明)徐应秋(? —1621)《玉芝堂谈荟》也有“舍利兽能吐金”之说。

唐代,猞猁常被用来协助贵族狩猎或野外游玩,又叫“草上飞”,突厥语(karakulak)的音。当主人率领队伍出游时,猞猁往往坐在马后背的厚垫上,一起出行。由于猞猁耳直立,尖端有一丛直立黑色长毛,所以,曾被一些壁画专家误认为是猫头鹰[39]。携带猞猁(目光锐利,听力敏锐,行动矫捷,耐力极佳)其作用不次于一般的猎犬、鹰隼,更由于其更为珍贵,无疑是唐人显贵的象征之一。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李贤(章怀太子,652~684)墓中的唐朝壁画《狩猎出行图》(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反映了王公贵族耀武扬威出行围猎的宏大场面(图15.24~图15.26)[40]。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人物带有多种驯熟的猛禽猛兽,既有掣鹰,又有携犬,还有驮猞猁,奔驰长安大道上。我们可见图左下方的骑士与其上方,两马鞍后正反面稳坐着2只猞猁。

无独有偶的是,1991年8月,西安市抢救发掘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孙女金乡县主的陵墓[唐开元十二年(724)安葬]。在这座墓葬里,一共出土了150多件陶俑,其中一件陶俑描绘的就是一位梳着双鬟、穿着胡服的少女,神采奕奕地骑在马上,在她身后,赫然就是一只蹲坐在马背上的猞猁(图15.27)[41]。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露髻驰骋的骑马女俑出行的风尚。与李贤墓中的架鹰抱犬、带豹驮鹿的骑马狩猎壁画,相互印证唐代贵族酒足饭饱之余逐兽山林、射飞苑中的真实写照。

图15.24 李贤墓《狩猎出行图》

图15.25 《狩猎出行图》带猞猁

图15.26 李贤墓《狩猎出行图》局部

图15.27 骑马携猞猁女俑

1975年,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李家营子唐墓出土一猞猁纹银盘(图15.28),其内底圈心内凹,圈内锤鍱一猞猁,两角竖立,低头垂尾,张牙舞爪,做欲扑状,神态凶猛威武。口沿和兽纹皆鎏金。兽头突破圈线,肌肉有起有伏,立体感很强,给人有呼之欲出之感[42]。(www.daowen.com)

图15.28 敖汉旗出土猞猁纹银盘

虽然我们尚未见唐代人对猞猁如何称谓,但(宋)沈括《梦溪笔谈》诠释“豹,东胡呼失刺孙”。清乾隆热河志》则指出:“今舍利孙与豹本为二类,沈氏殆因舍利孙一名土豹而讹耳。”再有,对于“豹”,《昌平宋志》记载:有数种。东人亦谓之失刺。可见宋代,对猞猁有“失刺孙”之称。故“失刺孙”=“舍利孙”=“土豹”,并非讹误,只是此“豹”非彼“豹”。

到元代,王公贵族似还有携猞猁狩猎。

(元)刘贯道作于1280年的《元世祖出猎图》[43],画面描绘的是元世祖率随从出猎的情景(图15.29~图15.31):在北方的沙荒地带,草木不生,远处沙丘起伏;高空两只苍鹰盘旋,远处一行商贾驼队满载货物缓步而行。近景有10人,皆在马上,世祖及随从(其中有两面庞黝黑者,似中亚人)勒马暂驻:中部,其中最显著的内着金云龙纹朱袍,外披白裘,跨黑马侧身张望者正是元世祖忽必烈(与故宫藏册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与世祖并驾、衣着华丽的妇人,似为帝后(有认为是皇后察必);紧随世祖后,须发皆白者,似为随行近臣;左侧一少年(似为帝王后代)正侧身挽弓欲向空中的飞禽劲射,众人的目光大都被这一举动吸引;就连地上随行的猎犬也回身仰望,一旦有射中的飞禽落地,它将随时扑过去。下方,5名侍从,左侧2名手架猎鹰隼;尤其是中间金发黑袍者身后蹲立一身有斑点猎兽,值得注意。

此“斑点兽”的背景恰是侍从的黑袍,较显著的是其身上的斑点而被认为是豹。我们则认为其为猞猁:①尽管由于无法见到原图,就目前效果看,底色差,难以辨别,区分金钱豹与猞猁较显著的耳尖是否有一撮立毛,但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鉴别。②身有斑点的野兽并非金钱豹独具,猞猁也布有密集的斑点。③豹的体形要比猞猁大;若此为幼豹,只能作为宠物而无助于捕猎。④从“斑点兽”的坐姿、形态概貌对照唐代《狩猎出行图》等看,比较相似。⑤既然唐代就有较确切的猞猁助猎,那么延续到元代也是可能的。

图15.29 元世祖出猎图

图15.30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一)

图15.31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二)

明万历十九年(1591)《事物绀珠》记载:“猞猁狲,黄黑色。其皮可裘。出女真。”可见到明末,已经出现“猞猁狲”称谓,并指出今东北一带盛产猞猁。

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圣武记·开创》记述:

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时满洲环境五豪部皆服,全有建州,遂与海西部为敌国。土产东珠、人葠、紫貂、玄狐、猞猁狲,与明市于抚顺、清河、宽甸、爱阳四关。

按:此固然是清末继续沿用“猞猁狲”,同时指出女真人曾在今抚顺市、抚顺县、本溪县、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等地,以当地特产东珠、人参、紫貂、银狐、猞猁等与明朝进行交易。

(清末)方旭《虫荟》记述:

《广舆记》:天鼠出西番。旭按:天鼠大如猫,皮可为裘,古所谓天鹿裘也。今人名舍猁孙。

按:《广舆记》是明末陆应阳的著作,由此可见,猞猁还有“天鼠”[44]“天鹿”之称;清末,又作“舍猁孙”。

清末,吴友如(1883)绘有一幅“令斯”图(图15.32),其上题有:

令斯:令斯又名大野猫。生于亚细亚。其毛作红灰色,浑身上下均有黑点。喜居山深林密之处。

按:据此可见,猞猁又有“令斯”的别称。

图15.32 (清)令斯(猞猁)图

综上所述,在20世纪前,古人对猞猁有西伦、舒伦、乌伦、豹、土豹、舍利、失利、失刺、猞狸、猞猁、舍利孙、舍里孙、舍利狲、失利孙、失刺孙、捨里孙、猞猁孙、猞猁狲、草猞猁狲、猎狻、天鼠、天鹿、令斯、书龙(满语)、威呼肯孤尔孤(满语)等多种称谓。

3.3 20世纪以来的称谓

据《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志》有记述与附图(图15.33)(薛德焴,1954),摘录如下:

猞猁狲(Lynx lynx)

猞猁狲,体比猫大,肢粗而长,耳直立,尖端有毛丛,一见可与其他猫类相区别。尾甚短,末端呈黑色,有暗色环纹。毛软而密,带红色或灰色,常具黑斑。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在我国则分布于东北、热河、河北、山西、四川、西藏及云南。

图15.33 猞猁狲(薛德焴,1954)

按:这既是较早的现代动物学著作,标有拉丁学名;又绘制有较早的猞猁彩色标本图,十分难得;还确证到1950年代,其中文学名为“猞猁狲”。

又从记载猞猁较多的方志看,20世纪前半叶,主要采用土豹、猞猁孙、猞猁狲称谓,同时也有猞猁、猞狸、豹、草猞猁狲、舍利、狲、猫等、麻狸豹称之。

《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则采用“猞猁”称之(寿振黄,1962)。

也从记载猞猁较多的方志看,1980年代末以来,主要采用“猞猁”称谓,同时也有野猫、猞狸、土豹、油格(营官语)、猞、山猫等别称。当然,还有用欧亚猞猁、林、林泄、猞猁狲、马猞猁、羊猞猁、草猞猁、山猫、大山猫、野狸子、猞猁古斯(蒙名)、石虎、野猫、土豹子、奇兽山虎、舍利猫(《兽医本草拾遗》)等称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