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职校体育课程:创新培养模式,多项受益体育锻炼方法

高等职校体育课程:创新培养模式,多项受益体育锻炼方法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三)大学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体育课程设置

第一,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

第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个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第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二)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1.基本目标

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第一,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第二,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项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的运动创伤处置方法。

第三,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能合理地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体魄。

第四,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第五,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以作为大多数学生努力的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第一,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https://www.daowen.com)

第二,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第三,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第四,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第五,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三)大学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文化氛围。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四)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订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