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塔长城:第五节汉长城的称谓

金塔长城:第五节汉长城的称谓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以来,齐、魏、赵、燕、秦等国竞相以土、石构筑墙垣为边防,名之为“长城”。早在金文《犇敬钟》中,就有有关“长城”的记载。文物部门经过二十余年的调查证实,河西的汉代边防是由壕堑、“天田”、芦苇、红柳和砂砾垒筑的墙垣,以及山峰、河流、沼泽、沙漠等天然屏障,甚至绳索、栅栏等共同组成的,因此,将河西的汉代边防设施多称为“河西汉塞”。边塞是与长城不同的另一种军防体系,今人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金塔长城:第五节汉长城的称谓

战国以来,齐、魏、赵、燕、秦等国竞相以土、石构筑墙垣为边防,名之为“长城”。早在金文《犇敬钟》中,就有有关“长城”的记载。《竹书纪年》《战国策》《史记》《盐铁论》《淮南子》等文献,均将战国至秦代的边防设施称作“长城”。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匈奴,收河南地(今黄河河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自榆中并和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此后,边防设施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塞”。

塞,《说文解字》中注:“隔也。”其本意为阻隔,后引申作边界或险要处。以“塞”作为边防设施的专有名词,普及于汉代。如《汉书·匈奴传》:“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在河西汉代障坞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中,亦有大量关于“塞”的记录。

有研究者认为,各种边防设施名称的演变,意味着其结构的发展变化。秦始皇使蒙恬“城河上为塞”,仅属局部地段之权宜举措,尚未形成秦边防的主要形制。汉替秦后,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大规模兴筑了障塞烽燧。由于疆域的迅速扩大,屯戍的大量需求,迫于人力、财力的制约,汉朝政府大面积推广蒙恬的措施,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同时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边防建设,从而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和军事通信系统。《汉书·匈奴传》载郎中侯应语:“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强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由此可知,汉代所筑之边防设施,皆因地制宜,或倚高山峡谷,稍作整治;或临河流,兴筑木栅、水闸;或就地取材,垒砌墙垣,构筑篱笆,设置“强落”。所有上述设施,汉代总称之为“塞”。文物部门经过二十余年的调查证实,河西的汉代边防(包括金塔境内)是由壕堑、“天田”、芦苇、红柳和砂砾垒筑的墙垣,以及山峰、河流、沼泽沙漠等天然屏障,甚至绳索、栅栏等共同组成的,因此,将河西的汉代边防设施多称为“河西汉塞”。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将汉代边防设施称之为边塞,而不称作长城。略谓:“汉之边塞,有时称之曰长城,有时称之曰障,有时称之曰鄣塞,亦有时简称之曰塞。大抵塞为通称,长城为绵亘相接之边垣,障为一地之防御工事,或指城堡而言”(第138页)。这种分辨是很精当的,现在有些人常常将汉代边塞一律称作长城,失之远矣。不知边塞包括有长城,然而边塞并非全部都是长城。(www.daowen.com)

边塞是与长城不同的另一种军防体系,今人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边塞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边塞泛指边疆地区的全部军防设施,包括有长城、城障、列亭、烽燧、壕堑以及山险等。古代词诗歌赋所称的塞,也属于广义的边塞,是指除了长城以外的军防设施。不能轻易地将史籍中记载的塞、边塞,都看作是长城。

从军事角度来看,低矮的塞墙无法阻止匈奴骑兵的逾越,那么它有什么功用?塞墙应与天田有关,天田是用于侦察敌人活动情况的一种军事设施。颜师古注《汉书·晁错传》引苏林语曰:“做虎落于塞要下,以沙布其表,且视其迹,以知匈奴来人,——名天田。”在居延汉简中,有许多关于天田的记事,如“毋兰越塞天田出入迹”“说人画沙中天田六里”“天田不耕画”等。天田是古代侦察敌人踪迹的一种方法,即将城塞以外的土地整平,撒上细沙,如果敌人进入天田,必然要留下人马的踪迹,据此可以分析敌人的活动情况。塞墙以内,应为天田所在,于是,塞墙便成为天田的界限和标志,以便于检查。天田平整地面,不断撒沙,极似农民整治的田地,但是却并非是可耕之田,故而称作天田,即不能耕种之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