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与构成要素-顺势教育论稿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与构成要素-顺势教育论稿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习型组织中,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队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西方经济学者把传统企业组织模式的失效归因于传统企业组织内部存在一贯的“边界”,认为传统企业之所以存在边界,其原因在于按照需要把员工、业务流程及生产进行区分,使各要素各有专攻、各具特色。“无边界”成为通向学习型文化和自我实现的关键一步。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与构成要素-顺势教育论稿

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九大特点:

(一)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的愿景,是他们的共同理想。亦即建立在组织的员工共同价值观之上的,对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它表现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与接受并内化为员工自己追求的组织使命、人物目标及价值系统,能产生合众一体的感觉,使组织孕育无限的生命力。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组织目标前进。

(二)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企业的工作有两类:一类是反映性的,另一类是创造性的。反映就是上级来检查时下级反映一下,出了事故向上反映一下。反映有什么作用?最多能维持现状,绝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反映,而没有用于创造。企业的发展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企业就会衰落,就会被淘汰。

(三)善于不断学习

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的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约翰·瑞定(John Redding)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认为,任何企业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推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企业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和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应该学中干、干中学。四是强调“团队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在学习型组织中,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队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的努力来达到的。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度。

(四)“兼学别样”

组织中的成员不仅要掌握本岗位上的工作技能,而且要学习了解其他岗位的能力要求。只有这样,工作才能顾全大局、相互协作、高效,做到组织精简。例如,宝钢电厂与一般电厂一样,由机、电、炉三部分组成,宝钢电厂硬是花了三年半时间分批让这三部分工人都分别学会另外两种技术,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做三种不同的事情,经考核合格者才可以上岗,通过学习,原有机、电、炉三组,每班只剩下13人,比日本某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厂还少1人。宝钢电厂的做法在宝钢集团也得到了应用,宝钢成立时,年产量670万吨,工人4万多人,现在年产量882万吨,提高三分之一,工人减少到1万人。

(五)扁平式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垂直组织结构,上下级之间是决策输送和信息反馈的逆转传递,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都同样要经过中间的层层结构传递,这导致了诸如信息损耗大、传递成本高、传递速度慢等不良后果。另外,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往往形成部门职员之间沟通与合作的障碍。这种严格定位、分级负责的模式在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由于行业发展的可预测性较强而比较有效。但面对变化多端的现代化市场行情则变得反应迟缓,缺乏灵活机动性。西方经济学者把传统企业组织模式的失效归因于传统企业组织内部存在一贯的“边界”,认为传统企业之所以存在边界,其原因在于按照需要把员工、业务流程及生产进行区分,使各要素各有专攻、各具特色。但是经济发展的现实是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根本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要求企业从内部到外部建立合作、协调、高效的机制,改变大规模生产观念为灵活生产,变分工和等级为合作,调动职工积极性,协调外部经营环境,这就是对企业边界改革的呼唤。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责。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目前的管理层次已由9层减少为4层,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www.daowen.com)

(六)无边界行为

无边界行为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8任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提出的。韦尔奇反对通用旧有的“不是土生土长的”观念,提倡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广泛地相互学习,汲取新思想。他说“你从越多的人中获取智慧,那么你得到的智慧就越多,水准被提升得越高”。这种“无边界”的推广,使得通用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更好的方法和思想上,促使公司发展不断升级。“无边界”成为通向学习型文化自我实现关键一步。

为了真正达到“无边界”的理想状态,韦尔奇坚决执行减少管理层次的决定,加强公司硬件建设,大力提倡全球化思维,创立“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制度不仅使普通员工参与公司的管理,而且成为领导者和员工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场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无边界行为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无边界原理认为,企业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各种隔膜使之具有外形或界定。虽然生物体的这些隔膜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但是并不妨碍食物、血液、氧气、化学物质畅通无阻地穿过。得益于这一现象的启发,企业各部门、上下级之间虽然存在边界“隔膜”,但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也应该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过企业的“隔膜”,就像没有边界一样。虽然企业各部分的职能和界定仍旧存在,仍旧有位高权重的领导,有特殊职能技术的员工,有承上启下的中层管理者,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却可能已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可以看出,无边界原理其实是以有边界为基础,并非对所有边界的否定,其目标在于能够让各种边界更易于渗透扩散,更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和完成。

(七)自主管理

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现在的企业管理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权力型的,一类是学习型的。权力型的基本管理模式是等级式的,一级级管下来,问题要一级级上报。这种方法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任何问题都是权力大的人在做主,虽然大多是正确的,但不可否认也有下级正确的时候,有许多工作在基层的员工有好的想法和经验。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管理积极性,实行“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日本企业几乎都实行自主管理,不定期地召开会议,气氛很活跃,领导们都坐在后面以示支持。一个聪明的领导,不仅要让员工的手动起来,还要让他们的脑动起来,给他们以自主管理的机会,肯定他们的工作成果,让他们体会到人生价值。这样,他们就乐于奉献,领导也就成功了,企业也就成功了。实行自主管理,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员工,这就需要学习。

(八)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无论是在一个企业组织内部,还是全社会,对于其成员来说,没有事业的人生是空白的,而没有家庭的人生也充满着遗憾。如何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至关重要,处理得好,相得益彰;处理不好两败俱伤。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是一门艺术,所谋求的是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地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满意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子女教育和健全的天伦之乐),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九)领导者新的角色定位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地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真谛在于: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型组织应包括五项要素:(1)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通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2)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作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3)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5)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应通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总之,学习是心灵的正向转换,某一机构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只能够取得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够带动组织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