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评论:知识性与可行性的设计

教育评论:知识性与可行性的设计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概念与技艺工序,还要让他们产生对文化遗产的情感与思考;实践环节也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而且要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一)课程内容以“文物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的课程设计为例。“文物艺术品保护与修复”课程由文物保护方向的教师担当主讲,图书馆和博物馆修复部门的专家也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实践操作环节。

体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概念与技艺工序,还要让他们产生对文化遗产的情感与思考;实践环节也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而且要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因此,在选择课程讲授主题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基础、文化意义、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实际操作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

以“文物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的课程设计为例。复旦文博系设有纸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与古陶瓷修复实验室,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文物保护基础”“纸质文物修复”“古陶瓷修复”等,尤其在纸质文物与古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方面积累了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基础。同时,线装书和陶瓷器也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文物艺术品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两方面就形成了课程主题范围。教学团队再进一步细化主题,设置了拓印、托裱、古陶瓷配补修复等操作环节。

“文物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现在的课程设置是18个学时(9个教学周,实际每周每次课程2—3个学时),计1个学分。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尝试在现有基础上扩充新的内容,使其形成一门36学时的高校传统技艺体验课程。比如文博系的专业选修课“中国漆器史”,在国内大学文博专业中属于新开设的课程,适应了漆器在学术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需求。由于漆器髹饰技艺、雕漆技艺等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此考虑在这一专业资源基础上,在“文物艺术品保护与修复”课程中设计有关漆木器技艺的内容,填补我国现有教育体系关于木作家具制作与历史文化的空白,推动传统木作家具文化的传承[9]。基于结合实践体验环节和博物馆资源,初步设想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https://www.daowen.com)

(二)实践内容

课程主题的设定在体现知识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体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操作环节的可行性。高校体验课程一个主题的操作环节如碑刻拓片、线装书制作、硅胶翻模等,大多需要控制在1—2次课程内,使学生可以完成一份手工作品,比如一页拓片、一本线装书、一件硅胶翻模制作的器物小模型等。但一次课程内完成一件小木雕的难度比较大,因此通过体验拼装榫卯结构模型来了解传统木制工具的使用还是可行的操作。

传统技艺的讲授与操作指导需要由技艺传承人或专业研究人员来充实教学团队。“文物艺术品保护与修复”课程由文物保护方向的教师担当主讲,图书馆和博物馆修复部门的专家也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实践操作环节。同时,课堂教学还不同于师徒间的言传身教,教学团队与专业人员课前的沟通、教学方式等应能兼顾校园讲课与技艺指导,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很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