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矿石金属提取策略初探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矿石金属提取策略初探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在基础型课程中推进课程育人德育元素存在于学科课程之中。实践创新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类课程,培养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一)在基础型课程中推进课程育人

德育元素存在于学科课程之中。学校打造“雅韵”课堂,把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重视课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深入挖掘蕴含在学科课程中的意义、思想、价值等德育元素和精神价值,培养学生纯净的情感、严谨的态度、执着的品质、理性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1. 明确每个学科相应的德育教育范畴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通过“立言”来“立人”,在写字教学的一撇一捺中感受祖国的汉字文化,在描红临帖的练字过程中培养一丝不苟的态度,在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热爱读书,学会负责任地表达,学会审美鉴赏与创造,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英语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多元文化的理解;数学学科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形成严谨、理性、爱国、创新、求真的思想品质;体育、艺术等课程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和生活方式的培养,使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 尊重学科育人特点,关注育人目标的落实

进入教材的各课程资源承载着思想和感情内涵,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充分尊重各学科教学的育人特点,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剥开知识的内核,找到能够滋养、润泽、供给学生生命成长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养料。学校根据各学科的学习资源,站在育人的角度去思考课程的开发实施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探索课前导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分层作业、实践拓展等教学形式;发挥知识的育人功能,找到知识与道德的内在结合点,将“立根树人,崇德正心”的育人目标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真实的理解与感受,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中体验、感悟、内化、提升,让学生感受道德的美好、学科的意义和生命成长的快乐。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认真读书、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善于交流、敢于质疑、独立完成、反思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让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道德智慧生成实现有机统一和共同内生。

3. 把课程育人有质量地延伸到课堂之外

课后实践活动中的合作与互动,能促进学生心智能力、情感态度、品行修为、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优秀的学生不仅要有学识,还要开朗、自信,不仅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能体谅、合作、互助。这些美好的修为要在实践中历练,在活动中发展。而走出课堂的实践学习活动能让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在拓展型课程中推进课程育人

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依据,充分挖掘拓展型课程育人元素,点燃学生的人生梦想

1. 以挖掘核心价值为导向构筑拓展型课程

(1)责任担当类课程,树立正确的“三观”。国旗班、鼓乐队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国家意识和国际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的情操。

(2)人文底蕴类课程,培养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人文底蕴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3)健康生活类课程,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健康身心是保障,健康生活类课程以促进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积极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力和独特的人格为目标。

(4)实践创新类课程,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5)科学精神类课程,培养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2. 利用拓展型课程对学生进行塑魂植根教育

学校拓展型课程实施以体验和参与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利用厚重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进行塑魂植根教育,培育举止优雅、健康高尚的雅韵特长小能手。

(1)楹联课程: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

拓展型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楹联采风”,让楹联入目;“楹联擂台赛”“楹联故事会”“楹联夏令营”,让楹联入心;“各类主题征联活动”,让楹联言志。楹联课程用国粹精华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用对句两行、平平仄仄,表达童心看世界的美妙,在学联写联的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思想(https://www.daowen.com)

的熏陶,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2)吟诵课程: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学校专辟“红蕉书馆”为研习场地,引导学生走近传统,系统地学习诗、词、古文等经典篇目的吟诵,探求吟诵规律。学生在研习过程中增加了传统诗文的累积量,尝试创作旧体诗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书法课程:在挥毫泼墨中书写经典

在书法课程中,学生从掌握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入手,学习章法,培养兴趣,感受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同时,开展书法艺术欣赏,引导学生在书法优秀作品中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形成坚持不懈的良好品格。

(4)经典诵读课程:与经典同行,提升品格素养

学校精选唐诗宋词、优秀小古文和《三字经》《礼记》等传统文化经典,按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成校本教材《蒙学稚唱》和《经典雅诵》,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积累。通过开展“与经典文化同行,与圣贤先哲为友”“共享读书乐趣,营造书香校园”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研学经典,用经典诗文中的名言警句、人物品质,帮助学生推开优秀传统文化之门。

(5)武术课程:培养民族根和中国魂

学校武术课程以武德和武艺并重,充分挖掘武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进行武德教育与武术套路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武术前辈爱国明理、为人正直、与人为善、讲信明义、刻苦治学、谦虚礼让的高尚武德,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根和中国魂。

(6)国画课程: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在国画课程教室中,有一群热爱绘画的学生,他们憧憬着未来,一起学习更多的国画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色彩感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审美情趣,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从而动手创作,画出自己心中的美。把爱国、爱家乡的教育融入国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7)剪纸课程:传承文化剪出美好的童年

学校剪纸课程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专题创作,将美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传承传统剪纸艺术。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作品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视觉享受,《新年快乐》的剪纸作品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剪纸活动不光在校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还走进了社区剪出了学生美好的童年,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出力。

(8)江南丝竹课程: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在活动中学习、欣赏、感受、体验民族音乐,受到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陶冶了情操,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神韵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江南丝竹课程挖掘《金蛇狂舞》《雪绒花》《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中的育人元素,逐渐形成课程自身的风格与品位。学校搭建的多样展示平台,让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将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心。

谜语课程则结合“我们的节日·元宵”活动,让学生在传统习俗的体验中感受谜语的魅力;舞蹈课程,在学习中华古典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同时,感悟民族舞蹈内涵的博大精深;围棋课程,在黑白对弈中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头脑、陶冶情操,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象棋课程,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沉着、机智灵活、大局观等意志品质……

学校还推动晨会、班会、道德与法治等德育课程有计划、有主题、有实效地开展。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基于生活、尊重主体、创设情境、善于启发,让思想引导更到位。同时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知道,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所有的德育内容。让我们一起细心拾起课堂上的价值点,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多样的课程,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让思想的力量伴随学生健康成长,用核心价值点亮儒雅学子的中国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