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豁免考试的犹豫与彷徨:教育的心理困惑

豁免考试的犹豫与彷徨:教育的心理困惑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送你一个苹果,被拒绝了。如果把豁免考试的资格当成一个大苹果,那么我可以想见孩子们拿到它时的那种荣耀与欢欣、轻松与畅快。由此产生的犹豫、踟蹰、彷徨和要不要接受苹果并无二致,本质上都是不确定、不信任。有时候,这并不难,就像免考制度与提升应试能力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但不说清楚或说不清楚,反倒会让家长落下“心病”。

我送你一个苹果,被拒绝了。可能的原因有:第一,你不吃苹果;第二,你想要的不是苹果;第三,拿了苹果会遗留后患。

之所以抛出这个假设,是因为最近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出现了类似的“怪现象”。临近期末,该校语、数、外三科共有104人次的学生获得了“免试金牌”。当别的学生在忙碌地准备和紧张地答题时,他们可以悠闲地在校园里玩耍。然而,一部分家长对此却忧心忡忡。他们声称,虽然获得免试资格对孩子是一种鼓励,但参加考试有助于积累经验,也可以检验孩子应付大场面的能力,“还是觉得参加一下考试要好些”。

如果把豁免考试的资格当成一个大苹果,那么我可以想见孩子们拿到它时的那种荣耀与欢欣、轻松与畅快。做大人的总是希望下一代能过得比自己好,希望能带给他们一种更自由、更开放、更幸福的教育,别让压力山大的考试枯萎了他们灿烂的笑容。所以,学校才想方设法地推出免考激励机制,将“重结果”转化为“重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平日里的学习动力,进而减轻考试带来的沉重压力。

按理说,这样的顶层设计照顾到了方方面面,不会产生多大异议。家长们如果对此仍有微词,唯一的解释就是免考可能会带来种种“副作用”。想来这些满脸世故、内心沉重的父母绝非见不得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只是担心“今朝松、明日垮”。

与孩子们的快意相比,家长自然高兴不起来。有人说他们短视,他们哪里短视,而是看得太长远、想得太细致、算得太精明。否则,怎么会连面对小小的免考都潇洒不起来、轻松不起来,充满了“居安思危”的情绪。是啊,如果把一学期仅一次的期末考试比作人生晋级的阶梯,那么“踏空”这一步,会不会让孩子失去一个绝好的“练兵”机会呢?这样的念头只要多转几下,留下的就不是喜而是忧了。(https://www.daowen.com)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悖谬也不少,譬如:不送孩子上补习班的家长被看作另类,坚持不留家庭作业的老师会被抱怨,执意不补课的学校毁誉参半;等等。在应试教育的哈哈镜里,一些理论上无可指摘,充满了正能量的创新举措常常会遭遇各种质疑、阻扰、反对的声音,以至于我们辨不清跨出去的那一步到底是对了还是错了。由此产生的犹豫、踟蹰、彷徨和要不要接受苹果并无二致,本质上都是不确定、不信任。

这样的“疑点”越多,改革的步履也就越沉重。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父母都是教育家,想当然地会报以理解或宽容,哪怕出现了暂时的困难与挫折。我们能确定的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思考一些问题,尽可能地打消他们的顾虑,就可以为推进改革赢得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有时候,这并不难,就像免考制度与提升应试能力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但不说清楚或说不清楚,反倒会让家长落下“心病”。

绝大多数人习惯了不变,对任何的创新或变革都心存疑虑。所以,释疑解惑应该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贯穿始终,而不是矛盾激化时才急匆匆出来的那个“救火队员”。否则,今天的吐槽就有可能演化为明天的添堵。

2025年1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