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青睐,绝对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但它们上演的那出“抢人大战”,不仅伤了校际和气,也多少让教育有些尴尬蒙羞。
前些天,广东省高考成绩“放榜”,排名该省文理科前十名的考生备受关注。北大去了很多人,其任务就是联系高分考生,向他们推荐学校专业。而在广州执信中学,为争抢该校一名尖子生,北大和清华的招生负责人更是互不相让。
有人说,名校大打生源争夺战并非什么坏事,它既是对优秀考生的重视与认可,也是着眼于学校的未来发展。高考既然定性为一种选拔制度,考生需要通过它来竞争上学,那么高校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与招揽优质生源也无可厚非。把潜在的学生当顾客、当上帝,放下架子,用百般的诚意来赢得他们的首肯,不仅不应该被指责,从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更值得被嘉许。
话说得没错,但前提是不能只盯着“状元”或那些高分考生;不能比拼一省一地的分数线高低;更不能把这些当成学校的“面子工程”,下任务、定指标、许重奖。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并不能全面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潜力,甚至还会“逆淘汰”一些优秀学生,因此竞相追逐高分考生很容易被理解为“分数崇拜”“成绩至上”“应试为先”。虽然属于无心之举,却有可能产生很坏的传导效应。
毕竟这是国内最知名、最顶尖的两所高校,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所高校。它们如何对待高分考生,实际上也左右着包括其他高校、中小学校甚至全社会在内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教育观念。“状元热”为什么无法降温,“掐尖”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应试教育为什么根治不了……如果要追本溯源,我们一定可以发现那些名校大院的身影,谁叫它们是“风向标”、是“指挥棒”。(https://www.daowen.com)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仅仅想依靠资金的投入、规模的扩大、设备的添置以及生源的争夺等来提高竞争力与影响力,恐怕会适得其反。至少这不是精神上“长大”了的大学,不是有着独立不倚办学风格、可引领社会进步潮流的大学。就像冯友兰先生称赞西南联大的那样,“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这点也许我们暂时做不到,但少一点急功近利、不以分数论英雄、拒绝为高考“状元”鼓噪,我们应该做得到。
必须回到“一切为了学生”而不是“一切为了招到学生”的轨道上来。如何在现有的招录体制下,让更多德才兼备的学生脱颖而出,通过因材施教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成为创新拔尖人才,这远比抢生源更为重要,也是一流大学应有的风范与做派。高校没有大的气魄与境界,中国教育又怎能走得远?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甚至三顾茅庐,都值得鼓励与倡导。但这不是排他性的,更不能演变成“挖墙脚”或相互诋毁的行为。给那些迷茫的孩子做个性向分析,指一条适合的教育路,多推荐几所高校做参考,“买卖不成情意在”,这才是我们最期待见到的高考招生。
2025年7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