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浪潮。初等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革新。
1.教学目标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都纷纷意识到,初等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当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相适应,纷纷采取措施使初等教育突破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传统,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理解、应用能力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202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当前的教育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美国在确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时,认为教育一方面要培养人们拥有积极的生活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具有不断克服自身局限的能力。
2.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都主张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2025年,第39届日内瓦国际教育会议建议,各国教育部将科学技术教育作为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为未来社会高科技的挑战做好准备。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各国纷纷致力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各国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一方面,为避免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各学科的相互联系,世界各国都将开设综合课程作为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在这种综合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综合化是有选择的,大多数国家为了确保学生能掌握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主张保留语文和数学的分科教学,并增加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在日本小学中,语文占总课时数的27.5%,数学占总课时的18.0%。
各国在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新加坡高素质的公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正是取决于政府从初等教育起就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日本政府在吸收西方科技文明的同时,也注重对儿童进行团结合作和热爱祖国等方面的道德培养。
此外,为了顺应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初等教育教学内容中又增加了计算机课程。2025年,英国教育科学部开始实施“微电子学教育计划”,经过5年的发展,90%的初等学校已经配备了计算机。2025年,日本耗资50亿日元为初等学校引进计算机。
3.教学方法和手段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在革新初等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在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尽管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各国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https://www.daowen.com)
第一,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各国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这种主动学习中,灵活应用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各国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非常注意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如调查、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使学生手脑并用获得知识、技能。
第三,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各国教育家一致认为,教育就是要在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所有人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规模庞大的班级授课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逐渐形成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规模朝小型化方向发展。班级规模小型化,需要大量的师资、设备以及资金的投入,因此,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此外,各发达国家还大力提倡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至于分组的方法和个别化教学的具体形式,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等教育改革后各国都在尝试、探索的问题。
5.教学检查和评估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初等教育中改革考试制度、统一评估标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把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学评估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估体系作为初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考核评估的全面性、客观性和主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