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韩非子与商鞅、申不害的关系揭秘

韩非子与商鞅、申不害的关系揭秘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欲知韩非与商鞅、申不害之关系,不可不先明二人之学术如何,而次及韩非所引二人之说。盖商君之意,以道德为变化无定,故治法亦变化无定,因于世变不同也。惟商鞅持国家主义太甚,故不留个人自由之余地。然则弱民之说,出于商君之国家主义,亦同时出于其法律主义矣。重刑 商君以营私背公,为人类之性,非禁之以刑,则莫可得而齐。

韩非子与商鞅、申不害的关系揭秘

今欲知韩非商鞅、申不害之关系,不可不先明二人之学术如何,而次及韩非所引二人之说。比而论之。

《汉志》法家“《商君》二十九篇”,其书今亡三篇。《史记》称鞅好刑名之学,秦孝公委以政,遂致富强。司马迁论之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以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索隐》:“案《商君书》,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索引》解“开塞”与今商子《开塞》篇不同,虽为晁公武诸人所讥,疑其别有所本,仍附著之。)《诸葛亮集》:“先主遗诏敕后主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知。’”则其书固政治家所不可少。今列其学说之要于下。

一、变法 管子治齐,虽不屑屑因袭周制,然未大有所革。至商君出,始昌言变法,而以古为不足循,尝称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又与甘龙等辩于孝公之前曰:“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又引历史之事以为证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盖商君之言变法,其果决如此。

二、社会道德之变迁 商君之亟言变法,盖以社会之变迁,与道德之进步,因时为宜,而非有定则。故尝推人性之所始,皆放于私欲而务利己,其为治世有不同。《开塞》篇曰:“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于是又言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而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盖商君之意,以道德为变化无定,故治法亦变化无定,因于世变不同也。此近于近世实在论哲学者之伦理说矣。

三、排斥旧道德 周末文敝,凡旧日所称为道德者,大抵名存而实耗。法家乃思有以变之。故商君之所谓道德,以国家为主体,而直无所谓个人。质言之,即以公德为无上,凡自来所行之私德,皆以为有害于国家,而将一切去之。其《去强》篇曰:“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辨。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国用《诗》、《书》、礼、乐、孝、弟、善、修治者,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不用八者治,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国好力日以难攻,国好言日以易攻。国以难攻者起一得十,以易攻者出十亡百。”盖商君之意,重在以实力强国,而不务虚文,以为非悉废旧道德不可。然有旧道德者,固世之所谓善民;而无之者,固世之所谓奸民者也。于是商君谓虽以奸民治善民,亦不为过。且可以治,可以强。以善民为治者反是。其言诚有所激,顾当举世袭常守故之日,安其旧习而不知变,非竭力从事于摧陷廓清,固不足以有为也。

国家主义 商君之非旧道德者,盖欲以行其国家主义,故视国一团体,而以全国之人,皆当服从于国家主权之绝对命令,是以有强国弱民之说。《弱民》篇曰:“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说民》篇曰:“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任举,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征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八者有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惟商鞅持国家主义太甚,故不留个人自由之余地。然其所谓弱民政策者,亦但在裁之以法。法律之权,既至高无上,斯不得不屈个人于其下,夫是以谓之弱民也。故又申《去强》篇“奸民治善民”之义曰:“章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然则弱民之说,出于商君之国家主义,亦同时出于其法律主义矣。

重刑 商君以营私背公,为人类之性,非禁之以刑,则莫可得而齐。尝主重罚轻赏,以为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而赏亦五。其《赏刑》篇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又曰:“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盖商君尝临渭水论刑,水为之赤,其酷如此。非尽由其天资刻薄使然,亦以法之不可轻枉耳。其《修权》篇曰:“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悬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夫背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类者也。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议,故民不争。”然则商君之重刑不少宽假,其意实将以申法之用矣。

尚信 商君以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又曰:“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盖信为尤重。商君秉政之始,尝悬徙木以示信,即其见端也。且私人既无自由行动之余地,而惟以服从于团体之制裁为义务,则舍信以外,无由立其根本之道德矣。

农战 商君之意,在显耕战之士,而抑浮华之民。其《农战》篇曰:“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者,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其《壹言》篇曰:“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然尤重战士。《赏刑》篇曰:“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强梗焉,有常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识、婚姻、合同者,皆曰:‘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其鼓励人民尚武之精神,有如此者。

《汉志》杂家:“《尸子》二十篇。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又“《尉僚》二十九篇”。刘向《别录》曰:“僚为商君学。”今《尸子》已亡,散见群书中,后人或掇录之。然其言顾与商君不类,惟颇议审名分。又曰:“车轻道近,则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远道重任也。”刑罚者,民之鞭策也,其犹有尚法之意乎?今传《尉僚》,但论兵事,不知当时何列于杂家,亦不见其所以为商君学者。辄列韩非书述商君者如下: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和氏》)

古秦之俗,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当此之时,秦民习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也,故轻犯新法。于是犯之者其诛重而必,告之者其赏厚而信,故奸莫不得而被刑者众,民疾怨而众过日闻。孝公不听,遂行商鞅之法,民后知有罪之必诛,而私奸者众也,故民莫犯,其刑无所加。是以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罚重,而告奸之赏厚也。此亦使天下必为己视听之道也。(《奸劫弑臣》)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一曰: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内储说上》)

韩非所称商鞅者,尤在其重刑主义,其余取于商鞅之意者多有。盖言治者至商鞅始变古,故韩非宗尚其学,视他家为切。虽未显述商君,综其义往往相合,故兹于商君之学次之略详云。

《史记》:“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汉志》法家:“《申子》六篇。”《论衡》曰:“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其后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今《申子》书不传,惟见群书所引一二而已。太史公以“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非则言申子之术。今先约举申子遗说如下:

尚法 《艺文类聚》五十曰引《申子》曰:“尧之治也,善明法察今而已。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黄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变,使民安乐其法也。”又曰:“君必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称轻重,所以一群臣也。”按彭蒙亦以尧、舜为圣法之治,与申子同。则知法家所称尧、舜,异于儒者也。(www.daowen.com)

重农 《类聚》五十“又曰”引《申子》曰:“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又《御览》三十七引《申子》曰:“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曰:贵土。土,食之本也。”

君术 申子论君术,同于慎到,而异于商君。盖商君欲假权于人君。慎到、申不害并欲人主之无为而治,而授其任于臣,责其效于法。此近世责任内阁制度之原理也。古时君权方重,故未得质言,而托于道家虚静之说以喻之,不可不深察矣。《吕氏春秋·任数》篇记申子告韩昭釐侯,使无任耳目心智,其言曰:“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焉。此治纪无唱有和,无先有随。古之王者,其所为少,而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则得之矣。”

韩非书述申子,大抵主于用术。今抄列如下:

赵令人因申子于韩请兵,将以攻魏。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欲己外市也,不则恐恶于赵,乃令赵绍、韩沓尝试君之动貌而后言之。内则知昭侯之意,外则有得赵之功。(《内储说上》)

大成牛从赵谓申不害于韩曰:“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我有两赵。”(《内储说下》)

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申子辟舍请罪。(《外储说左上》)

申子曰:“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其知见,人饰之;不知见,人匿之。其无欲见,人司之;其有欲见,人饵之。故曰:吾无从知之,惟无为可以规之。”一曰: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见也,人且匿女。而无知见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无知也,人且行女。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外储说右上》)

堂谿公见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而无当,有瓦卮而有当。君渴,将何以饮?”君曰:“以瓦卮。”堂谿公曰:“白玉之卮美,而君不以饮者,以其无当耶?”君曰:“然。”堂谿公曰:“为人主而漏泄其群臣之语,譬犹玉卮之无当。”堂谿公每见而出,昭侯独卧,惟恐梦言泄于妻妾。申子曰:“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同上)

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难三》)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同上)

上所引大抵皆言术也。申子之意,多在以术得君,而使君守法。其尝试动貌而后言,与大成牛两韩之譬,得君之术也。教昭侯勿听左右之请,使之守法也。故其要尤当令君勿入他人之言,故己之谋不泄,则他人无间可伺,是以申无为之戒,而堂谿公所以有玉卮之喻。所谓独视独听独断者,盖不欲君以己之言闻于左右,亦申子取君专势之术,非以大权委之人君也。

韩非于管仲孔子、子思、慎到诸人,皆有所难,而于申不害、商鞅无之。盖以法术之用,具于申、商,韩非虽博采众学,此二家所取尤多矣。惟其《定法》篇,尝比论二家之得失曰: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未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七十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饬于官之患也。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寸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城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问者曰:“主用申子之术,而官行商侯之法,可乎?”对曰:“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也。申子言:‘治不逾官,虽知不言。’治不逾官,谓之守职可也;知而弗言,是谓过也。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术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