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家学派概述及《道德经》范本源考

道家学派概述及《道德经》范本源考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家,是以老子《道德经》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学术体系,又称“道德家”。道家学派是推行老子认识论、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学术派别。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因为社会对道家学派的诸多误解,加之“道,意远而难识”,加之道教存在有某种缺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传播。

道家学派概述及《道德经》范本源考

道家,是以老子道德经》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学术体系,又称“道德家”。道家学派是推行老子认识论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中国历代都有承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老子以“道”比喻宇宙万有的总规范、总准则。而“德”是“道”所呈现出的总效能、总力量。该学派的理论不仅在于论述养生之理与法,更在于揭示宇宙和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真理。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先圣及师长们,是用自体为“仪器”,以“修道”的方法,“实验”出“道德”的实存,达到知“本”知“末”的大知,进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崇高境界。以《道德经》为首的道家著作,继承中华民族的祖根文化真理,是在告诉后人应遵循正确的认识论、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认识论亦称知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已开始对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可能性、主体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考察,并明显地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立场。孔子主张“学而知之”,孟子主张“生而知之”,老子主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然而,因世俗的偏见,许多人将老子认识论定位在神秘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其实不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认识论,既不偏重对物质性质的探讨,也不偏重于精神性质的探讨,而是物质、精神二者有机结合的探讨。这种方法被培真先生称为“无相对的参同法”。因为,道家学派以亲身体验证明:人类的智慧只开发出“显学”的一半,却抛弃了“隐学”的另一半。岂知宇宙由显、隐两面构成,才是永恒不息有序运作的宇宙。显学为表象之末,隐学为幽隐之本,丢弃一方即为缺陷的智慧。人们若长期弃本逐末或本末倒置,不免会导致整体的混乱和崩溃。所以,先圣们告诫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顺”是指事物往远处逐渐消失;“逆”是指将那远去的反转回来使之复苏。人们若只知顺行远去者,虽上智而实愚;能知其逆返者,虽若愚而实智。《易》所讲的就是逆用天数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道家认识论究竟怎样表述呢?《论语·尧曰》记载了三王相传的方法:“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这是先圣们的认识论,老子《道德经》所承传的就是这种认识论。道心无为而中和,人心有为而多欲,要想认识“天之历数”必须要亲身修道。自心神里节欲、无为,使人心向道心靠拢,当人心与道心相同一时,即有共鸣的体验,即可知本知末,可知“不知之知”。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德”。

无相对参同法的道家认识论,还有与之相匹配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前文已谈及老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等问题,此不赘述。简言之,其世界观是,“道”和“德”的宇宙本原观,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其人生观是,修人的道德,符合“天”之道德,老子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其方法论是,节欲无为中和,人心参同于道心。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多方面论述了道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告诫后人认识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www.daowen.com)

因为社会对道家学派的诸多误解,加之“道,意远而难识”,加之道教存在有某种缺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传播。换言之,《道德经》的优秀民族文化价值,在人们心目中,至今还未占有她应有的崇高的地位。还有那些随意贬低老子者,还在洋洋自得传播谬误,不以为浅薄,不以为汗颜。然而,两千余年间,《道德经》真理的承传并未间断,尹喜、庄子、列子、陈抟、张三丰等前辈圣贤,他们薪火相传,“穷亦乐,通亦乐”“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清静简朴之中承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终有一日,附着在《道德经》上的污垢被剔除干净,将重新绽放她那耀眼的光华,世界文明将焕然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