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调式思维的复杂化及巴托克和弦的模棱两可效果

调式思维的复杂化及巴托克和弦的模棱两可效果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小调调式的思维是以7个自然音为主的调式思维,5个变化音作为“外场音”,为润饰自然音而出现。各种人工调式的发明与运用是调性思维进一步活跃与形式美学影响的结果。调式的空间复合是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调式的复合化方面独树一帜的是巴托克。这就是所谓的“巴托克和弦”的精髓,大小调式在纵向的复合造成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效果。当然,调式空间的复合并不仅仅限于大调、小调之间,还可能发生在其他各种调式之间。

一个中心音,其他的音与之有亲属关系,可以建立调性;而其他音围绕中心音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就产生调式。回顾调式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大小调和声体系建立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统摄音乐创作的调式思维是以中古调式为依据的,之后就是由中古调式向大小调调式集中和转换的过程。在近现代音乐中,调式思维的发展由于半音化手法的加强,引起了大小调式的混合,因而产生了半音阶;为了抛弃传统的大小调思维方式,将音乐引入更加广阔的调式空间,20世纪音乐的调式还呈现出类型多样化、空间复合化的特征。

1.半音阶的运用

使中古调式向大小调集中和转化的主要动力是“半音化—导音化”的手法。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这一手法被大量使用,并以更复杂的方式发展起来。在20世纪,被巴托克称为“专制的大小调”的调式思维开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调式结构:围绕一个中心音的12个半音的灵活运用——半音阶。有理论家称之为“twelve out of twelve”。大小调调式的思维是以7个自然音为主的调式思维,5个变化音作为“外场音”,为润饰自然音而出现。半音阶的特点是,7个自然音与5个变化音的界限被取消,5个变化音不再作为“外场音”围绕7个自然音起润饰作用,而是全部处于平等的地位;大调与小调的界限亦被取消。在大多数情况下,半音阶的使用仍存在着中心音,因此这并不是无调性音乐,但它在本质上已不同于大小调调式的思维,因为除主音仍保持其中心作用以外,其他11个音不再严格地划分等级,它们都是调式内平等的一员。如在亨德米特的《调性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半音阶的一些特点。

2.调式类型多样化

就像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美学观念、创作流派的“多中心”一样,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也已不被某一种调式所统治,调式类型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主要表现为复活古代调式、挖掘民间调式、尝试人工调式三种方式。这些调式的运用同样突破了大小调调式的思维,是与半音主义相抗衡的“反半音主义”倾向的尝试。

复活的古代调式包括中世纪的几种自然调式,其运用最初往往带有一定的表现意图,或是出于对古代、宗教题材的追求,或是出于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回顾。

挖掘民间调式,开始主要是因为民族音乐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的整理与创新,后来则成为追求异国情调的一种方式。从东方单纯的五声音阶到复杂的西班牙调式、匈牙利调式、那波里调式等属于这一范畴。(https://www.daowen.com)

各种人工调式的发明与运用是调性思维进一步活跃与形式美学影响的结果。其中,最为典型的形式是全音阶。全音阶是将一个八度等分为6个大二度音程而得到的一种人工调式。半音阶把一个八度分为12等分,全音阶则把一个八度分为6等分,音与音之间的全音关系排除了一切半音化的可能,使调式音列的“松散”达到极点。德彪西是运用全音阶的典范。因为12个半音只能构成2个全音阶,且全音阶本身所含音程有限,使音乐内涵受到局限,但是德彪西创造性的运用使其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是构成印象派音乐斑斓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他的《意向集》之二第一首《透过树叶间的钟声》就使用了全音阶的手法。这部作品的主题材料源于一个六音的全音阶,他把这个全音阶分割成两个反向进行的音型片段。片段1包含全音音阶中的5个音,片段2除了A音以片段构成完整的全音音阶,其余音都是片段1各音的重复或等音变换。

另外,梅西安使用的“有限移位调式”与各种“对称调式”也属于人工调式。“有限移位调式”以八度内可被平均分配的若干等分音程组为其基本构成要素。若干个相同的等分音程组相互合并,即构成四音、六音、八音、九音、十音等5种共计12个有限移位调式。“有限移位”是相对“极限移位”而言的,即有限移位调式只能做少于12次的移位,梅西安只列出了7个有限移位调式。

3.调式空间复合化

在18世纪、19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大调与小调通过前后并置来进行对比,表现出一种横向的关系。但20世纪的作曲家则往往将它们同时叠置起来进行综合,形成一种纵向的关系。调式的空间复合是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流派、各种体系、各种手法普遍表现出来的是相互抗衡的特点,而调式的空间复合恰恰是现代音乐表现出来的相互融合的特点。在调式的复合化方面独树一帜的是巴托克。

在巴托克《四首斯洛伐克民歌》的片段中,同时具有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这就是所谓的“巴托克和弦”的精髓,大小调式在纵向的复合造成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效果。当然,调式空间的复合并不仅仅限于大调、小调之间,还可能发生在其他各种调式之间。如巴托克《小宇宙》第69和弦练习曲中的某一段,左手部分是明显的G爱奥利亚调式,而右手部分流动的平行三和弦却是“加厚”了的G混合利底亚调式。

本节从三个方面总结了20世纪和声观念的主要特征,尽管归纳只是宏观的或是粗线条的,但基本反映了20世纪和声观念与特征的主线。总的来说,一方面,20世纪的和声在和弦结构、调性观念、调式思维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都源于传统和声理论基础,是对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20世纪的和声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是对传统和声理论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