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霍米·巴巴巴:媒介批评学的巴别塔展现

霍米·巴巴巴:媒介批评学的巴别塔展现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霍米·巴巴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2008年任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赵稀方先生在《霍米·巴巴及其批评》中认为,巴巴的后殖民论述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前期对于殖民话语的关系分析,二是后期自后殖民立场对于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订正分析。在巴巴看来,体现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状态是模拟。巴巴认为,萨义德设立了殖民控制和历史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模拟代表了一种讽刺性的妥协。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202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2025年任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巴巴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与萨义德和斯皮瓦克一起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神圣的三剑客”。2025年出版他主编的《民族与叙事》,2025年出版个人文集《文化的定位》。巴巴的理论著述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回响,为几乎所有从事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广阔论域。巴巴论著中提出的“模拟”、“混杂”、“矛盾状态”、“文化差异”、“文化翻译”、“少数族化”和“本土世界主义”等概念也在批评界广泛流传使用。有人说:“解读巴巴的著作会遇到解读斯皮瓦克的批评时同样会遇到的许多困难。其中之一是其风格的构成经常极为密集(或凝集)。确实,他特有的不时反映出来的戏弄、回避甚至是近乎神秘(或让人困惑)的表现模式,似乎主要是为了诉诸读者的直觉。”[13]虽然霍米·巴巴以其晦涩受到不少批评,但他的确称得上颇有建树,他的研究大大深化和拓展了后殖民理论,目前执教哈佛算得上是西方学界对于他的一种承认。赵稀方先生在《霍米·巴巴及其批评》中认为,巴巴的后殖民论述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前期对于殖民话语的关系分析,二是后期自后殖民立场对于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订正分析。[14]

在《东方学》一书中,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论述完全没有涉及东方,直到后来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才有所弥补。霍米·巴巴所提出的质疑却完全不同,在他看来,萨义德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两个方面论述得不够,而在于没有从殖民者/被殖民者,自我/他者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殖民主义话语。他认为,萨义德站在西方单一主体和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述,看不到作为文化或心理的本源身份的必要否定的“他者”的作用,看不到作为一种语言、象征和历史的差异系统的殖民话语构成的复杂性,也看不到由此衍发的反殖民话语的可能性。

萨义德一再声称,他虽然支持殖民反抗,却反对二元对立。事实上,萨义德所反对的只是中西对立。萨义德将东方主义区分为潜在的、本质的和显在的、历史的两种,巴巴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导致了一种“被意图的极端性所破坏的话语概念的效果”。在他看来,萨义德正确地声称东方主义并不是一种对于东方本质的错误表现,但他在运用福柯的话语概念时却没有正确认识到由此而来的对于知识与权力间关系的分析——该分析以反对本质/形式、意识形态/科学的二分为前提。巴巴提出,很难设想这种殖民话语的历史阐述自身不同时被那种无意识的潜在东方主义所决定、干预或替代;同样,很难设想专门为主导主体设定东方主义或殖民话语而自身却不陷入其中的主体化过程。从观念上说,萨义德所不自觉地运用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巴巴试图打破这种主体/客体、自我/他者、本质/现象的辩证关系,而代之以“矛盾”、“分裂”、“双向”、“模棱两可”等概念。巴巴认为,人们无法通过肯定/否定而超越或绕过黑格尔,而只能学会将矛盾或辩证法的概念化为“非此非彼”的存在状态或思路予以应用。

拉康关于人类童年时期的镜像理论,说明了主体形成过程中自我与外界的不可或缺的复杂关系,这对巴巴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拉康强调“想象的机制”,用巴巴的话来说,“所谓想象就是这样一种转化过程,在主体形成时期的镜像阶段,它设想一种能够让它在外界客体中假定一系列对等相同物。然而,这种位置自身是有问题的,因为主体通过一种同时疏离进而潜在对抗的图像寻找或认识自己。这就是两种关系相近的身份形式——它们合一为自恋性和侵略性的图像——的基础。”[15]据此,巴巴认为殖民者的主体构成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脱离不了作为“他者” 的被殖民者;殖民主体的形成徘徊于“自恋”与“侵略”身份之间,而威胁正来自于作为参照的“他者”的缺失。由这种主体间性的思路出发,传统的以单一主体为单位的二元对立模式自然瓦解。巴巴认为,拉康论述中最为关键的说法是“他者是一种双重的进入模型”的话,在“重复和替代之中循环”的能指自然不允许形式/内容、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自我/他者这样的相互、二元的分类。

以下几个体现了巴巴思想构架的理论术语,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巴巴的学术标志。

一是“杂交”(Hybridity)。指的在话语实践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状态。在理论上,它与泾渭分明本质主义者和极端论者的二元对立模式相对立。巴巴则主张:“要抓住杂交的模棱两可性,必须区别那种本源是真正的‘效果’的颠倒之论。”传统理论常常将殖民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对立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立场,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虽然竭力避免二元对立,但他完全离开被殖民者而从话语的角度描述东方主义,其实仍然是一种二分的思维。杂交作为巴巴对于殖民主义实践的一种描绘,是他的一种富于洞察的发现和论述。从批判殖民话语的立场上说,杂交的效果主要是动摇了殖民话语的稳定性,以惊人的种族、性别、文化、甚至气候上的差异的力量扰乱了殖民话语的权威表现,以混乱和分裂的杂交文本出现于殖民话语之中。(https://www.daowen.com)

二是“模拟”(Mimicry)。在巴巴看来,体现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状态是模拟。模拟指当地人对于殖民者的一种模仿,但这种模仿却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内含着嘲弄和变形,殖民话语于此变得面目不清。模拟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殖民话语的尊重,但在实践上却戏弄了殖民者的自恋和权威。巴巴说:“模拟不仅仅通过差异和欲望的重复滑落破坏了自恋的权威,它是一种殖民性的定位过程,是一种在被阻断的话语中跨类别的和差异性的知识。”[16]巴巴引用拉康的话,说明模拟只是一种伪装,而不是和谐。它通过部分重复、部分颠覆的混杂,威胁了殖民主体的稳定性。巴巴认为,萨义德设立了殖民控制和历史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模拟代表了一种讽刺性的妥协。

三是“第三空间”(third space)。巴巴的“第三空间”不是想象中的两种对立文化之外的第三者,或者调停两种不同文化的中和客观性,他所强调的是殖民者/被殖民者相互渗透的状态。“第三空间”关心殖民空间中“权力和统治作用于符号和主体化的过程”,是关心在文化关系的领域内,“象征结构或表现机制立刻转变成了社会话语的中介和政治策略的运作实体。”巴巴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化相交和作用的时刻?权威秩序建立与下层规则失范的认同变化的过程怎样?为什么这种文化转变正好发生在权力作用的过程中?它被为返回自身的文化源头而奋斗的论述所否定,但却发生于这种斗争的过程之前。”从第三空间的立场出发,巴巴对于法侬的一个著名的结论提出了质疑。法侬在分析黑人与白人关系的时候认为:从心理上看,黑人只有两种选择:“成为白人或者消失”。[17]巴巴认为,其实还存在着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模棱两可的、伪装的、模拟的第三空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真正需要探究的领域。

当然,巴巴的常用术语不止于此,还有如模棱两可(ambivalence)等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术语在意义和使用上呈相互联系的状态,比如“杂交”是对于殖民者/被殖民者文化关系的状态描述,“模拟” 是被殖民者的一种行为策略,“第三空间”是殖民话语实践状态和行为的结果,它们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巴巴对于殖民话语的独特认识。

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发出自己声音的具体策略;(3)他的模拟概念对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随着对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巴巴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