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涡阳千年:蝴蝶梦在大道飘扬

涡阳千年:蝴蝶梦在大道飘扬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是老子思想的传承人,他和老子相差200多岁,不可能发生直接的故事,但庄子拥有一只精神蝴蝶,在自然法则的大道上,在春秋与战国官道上自由飞翔,于是就有了醉人的“蝴蝶梦”。清廉的大道上飞翔着清廉的蝴蝶,清廉使老庄思想跨越两个多世纪,组合在一起,再也无法分离。因此,提及老庄必先道及“清廉”。可以说,先秦时期,道家主要是从道德伦理层面来认识“清廉”的,认为“清廉”是圣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道德操守。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传承人,他和老子相差200多岁,不可能发生直接的故事,但庄子拥有一只精神蝴蝶,在自然法则的大道上,在春秋与战国官道上自由飞翔,于是就有了醉人的“蝴蝶梦”。

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他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相传楚威王曾厚礼聘他为楚相,遭其拒绝。庄子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也曾麻衣布鞋见魏王。他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自由,是寂寞一生的大文豪、大哲学家。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论断。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为世界最高的本体,并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庄子不相信鬼神和“巫术”,否认世界有神的主宰。庄子还有不少谈论养生之道的言论,强调灵魂安恬为养生的关键。庄子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美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庄子》一书,十余万言,大都是寓言故事。鲁迅评价庄子散文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它那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性的寓言,辛辣的讽刺,逼真的描绘,灵活的句式,丰富的词汇,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是很少能与之伦比的。庄子是中国的语言大师,不少语言作为成语流传至今。

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王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宋、元皆有加封。庄子与老子的家乡相距不足百里,这里至今仍传诵着许多庄子的传奇故事,读来令人抚卷长思。

清廉老庄

有学者研究认为,人何以为“正”、何以为“威”、何以为“尊”、何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即“知清、知廉、知耻”。然而,大家是否知道,中国的清廉文化创始于老子、延展于庄子,《道德经》和《南华经》中有近一半的文字是在论述其清廉修行哲学。清廉的大道上飞翔着清廉的蝴蝶,清廉使老庄思想跨越两个多世纪,组合在一起,再也无法分离。因此,提及老庄必先道及“清廉”。

“清廉”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老庄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素。在“何为清”“何为廉”的问题上,老庄都有一套系统阐释。关于“清廉”的含义,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廉,棱也。引伸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大致可知,“廉”的本义为侧边棱角,后来引申为清廉、俭朴、收敛的意思。可以说,先秦时期,道家主要是从道德伦理层面来认识“清廉”的,认为“清廉”是圣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道德操守。汉代以后,随着道家思想在皇权上的应用,“清廉”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汉代实行察举制度,出现了专门的举廉科,将“清廉”作为官员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大自然不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有一位厨师在做菜时不讲卫生,假如你看见了,你可能不敢去吃他做的菜;但如果你没看见,不知道不卫生,吃起来还会很自在。这就是眼不见为净,这个净就是意识在起作用。

假如,有几个人在沙漠里行走找不到水,到了晚上终于找到了水,大家肯定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喝,如饮甘泉。到了第二天早晨一看,那水源上面有一具已经腐烂的野兽尸体,那尸体正好泡在了水源里,恐怕你连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了。这同样也是眼不见为净,意识在起作用。

有人明知在公共场合不能随便吐痰、吸烟,可意识里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即使有警示牌也会置若罔闻,这就是意识在作怪,是念头不正,而不是不懂。所以我们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意识与念头,才能真正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法纪是规范人的行为的,道德是规范人的意识的。如果你的意识、你的念头歪了,你的作为也就不正了。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呢?这就是要学。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学为模仿阶段,尤为重要。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说,求学者一天比一天增长见识,求道者一天比一天减少欲念。这句话,今天听起来觉得有点不好理解。不过,有一位伟人可以与老子直接对话。一次,他在上海南京路百货商场为孙子们买了两打铅笔、两盒橡皮,并向营业员解释说:“铅笔是让孩子们学习的,橡皮是让孩子们改错的。”如果老庄听了这句话,肯定会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伟人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周礼·天官冢宰》中关于考察官吏的政绩,有六条标准:“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政,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辩。”六条标准都离不开一个“廉”字,体现出“廉”为做官之本和考官之要的基本精神。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滋生、不断作用、不断膨胀、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在喧嚣和诱惑面前,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贪腐既不是“中国专利”,也不是“当今特色”,而是一种社会毒瘤,不断侵蚀着社会肌体,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否则,就不会有《道德经》流芳千古,更不会有《南华经》传承百世。

公元前550年的一天,21岁的老子在他的“无忧园”学堂,向弟子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老子的家乡郑店村旁有个瓜摊,卖瓜的王老汉技艺出众,任何一个瓜,只要他掂一掂,就能一口报出重量,丝毫不差。有一天,附近有位老者带着家奴来买瓜。面对他们挑拣出的几个香瓜,王老汉眯着眼睛说:“一共二斤六两。”小家奴不相信,用秤一称,果真一两不差。接下来,老者又挑了一个香瓜,告知若还能估准,他便送锭银子给王老汉。王老汉又爽快地答应了。他小心翼翼地托起瓜,惦了惦后沉思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在旁人的一再催促下,王老汉才咬着牙说是一斤三两。一锭银子,彻底扰乱了王老汉的心神,从而使他难以发挥水平。

类似的故事庄子也曾讲过: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作赌注,则大失水准。睿智的庄子总结为“外重者内拙”。这也说明,一个人越是看重身外之物,内心越会迷失。而内心的迷失也必然导致其行为的错乱。若干年后,老子愤世西行、庄子超凡梦蝶逐将这些人生感悟写入经典,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道德经》和《南华经》。

然而,老子、庄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圣贤,他们的书虽然妙义宏富、意境深远、包罗万象,但太过艰深、太过抽象,一般人刚开始学时,既不知从何入手,也不易读懂读通,更难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得进、读得懂、记得牢,进而灵活运用呢?这就是要有一个“识”的过程。

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识为积累阶段,更为重要。明代著名思想家李挚说:“天下唯识为难。”他说,学也容易,才也容易,唯独识难。识,就是认知能力,识从何来,一是从书本中积累;二是从实践中积累。作家林夕说过,现如今危机四起,你要学会些自我释怀的招式。老庄清廉思想就像一碗清清淡淡的水,可以洗你伤口,可以解你心结,可以润你魂灵。为了方便大家学和识,下面我们简要归纳提示,以期疗伤自慰。

1.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处,居下不争,滋养万物,默默无闻,而且博大宽容,包容一切。老子借用水的风格来象征、描述人的品德,希望人人都能学学“水”的涵养与气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淡泊名利之欲。

2.清心养廉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意思是:积蓄财物,盈满会自溢,不如罢休;贪得无厌,就是金玉满堂,也守不住;富贵而骄傲,必将自己招来祸灾;功业已成,急流勇退,才是免去灾祸的良方,才是更好生存下去的自然规律。告诫人们,只要不看重金钱,你的灵魂就会自然升华到无欲从简的境界,进而达到清心养廉的目的。

3.拒绝贪欲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同时看五种颜色,使人目瞎,反而看不清楚;同时听五种声音,使人耳聋,反而听不清楚;五味佳肴搅在一起同时品尝,反而品不出什么味道;整天奔波在名猎场上,令人神经紧张;贵重的物品多了,反而成为负担,成天担忧,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些烦恼都是人为的。

4.宠辱不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宠和辱,都是人自己留下的大灾患。我之所以留下大的灾患,是因为我只顾自身,如果我不顾自身,我哪里会有什么灾患?因此,用尽自身力量为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全力以赴为天下人,才能把天下人委托给他。明朝陈继儒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名联:宠辱不惊,闲看庭中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边云卷云舒,讲的就是如此境界。

5.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保持平凡、秉承纯洁朴实的本质,减少私欲私念,克制欲望,坚守正义。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容易在欲望的驱使下偏离正轨。

6.谦虚为人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翘起脚跟,不能长久站立;张股跳跃,不能长久走路;自我表现的人,不算高明;自以为是的人,最没有真本事;自我夸大的人,没有功劳;自骄自满的人,不能长久。总之一句话,做人为人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这样,才能守清自廉。

7.节俭戒奢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节俭自持是富裕安康的前提条件,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东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作慈爱,第二件叫作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现在如果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

8.知足常乐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意思是: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己的人,可谓明通。战胜别人的人,可谓有力量。战胜自己思想弱点的人,可谓坚强。知足的人,才能感到自己富有。不知足的人总是感到饥渴,再多也少。

9.节欲自律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意思是:为人根绝了私欲,社会风气自然就好,正气自然风行天下。老子精辟地指出了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彰显了老子要求为人者要自律,只有自律才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做到知廉知耻。

10.知足不辱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人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危险。一切罪孽起源于欲望,一切祸患起源于不知足,一切错误起源于想要得到。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

11.清静无为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我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妄为,百姓会自然顺化;我冷静处理政事,百姓自然会走正道;我不办扰民的事,百姓自然会富裕;我无私欲,百姓自然会朴实。清静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清静无为不是叫你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不要妄为,不要折腾,不要胡作非为。

12.以民为本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你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你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你相争。

13.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天下道,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做事要尽力而为,在名利面前保持平常心态,不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为而不争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大境界。

14.清静逍遥 庄子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的情怀,在动荡喧嚣的环境中,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人生之可贵,在于能分辨不可为之事,以及主观上能调节、把握的态度。以随顺的心情面对混乱的天下,再从“道”的观点,以及万事万物形成一个整体的角度,洞见天地有大美而不掩,足以使人逍遥其中,乐而忘返。庄子过得并不富裕,常窝在小胡同里打草鞋(“穷闾厄巷,困窘织屦”)。庄子虽然贫苦,饱受富贵者轻贱,却没有像苏秦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发愤图强,去争个官当。他以恣肆汪洋、立意悠远、傲骨铮铮的逍遥人生,走出了一条清廉之道。

15.德政为民 庄子在《南华经》中提出爱民、教民、养民、富民的民本思想,倡导用道德感化教育百姓。庄子主张实行德政,认为德政的关键是加强君臣的品德修养,强调君臣修身应由上而下、由己及人。民心安,取决于君臣之德。只有勤政清廉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施恩于百姓;只有知人善用,才能为民谋利;只有百姓生活安定,才能显示出君主德治国家的作用。

16.民信立国 庄子说:“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意思是说:为政者才能不够,政事办不好,品行不廉洁,百姓便会懈怠;没有实绩,官位和待遇就保不住——此乃从政者应担忧的事。他这种心态对他所处的时代有清醒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并使自己成为开拓廉政思想的先行者。“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不官不僚,躲在陋巷里著书,抨击污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着布衣草鞋,吃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庄子在寂寞中写出洋溢着激情的璀璨哲学,令人读来心旷神怡、热血沸腾,也奠定了“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无信不立”的立国之本。

17.忘我无欲 庄子用大智慧告诫人们:要有“清静无为,忘我无欲”的境界,内心素净,才不会受世俗诱惑,置功名利禄和权力于身外。庄子把清廉作为治国、治家和人生的标准,丰富了清廉之道的内涵。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道德高尚、超脱物欲、不争名利、达到忘我境界的人,才是最好的人才。庄子认为,真正的人才应忠诚、恭敬、清廉,有能力、有心智、守信用、守节操,仪态端庄、不乱心智、心胸开阔、广博豁达,能容万物于胸中。

18.超然通达 庄子视钱财如粪土,对功名不屑一顾。他在做漆园吏时,不因官小而气短,用平常心做平常事。从平凡上见功夫,力求不凡。庄子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心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他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闲适,让心灵进入自由、快乐的状态,忘却烦恼;他不慕富贵、不求功名。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他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淡泊名利、超然通达,善于堵塞利欲的洞穴,发觉悟之心,破色魔之障。庄子认为,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应当懂得收敛,不得寸进尺,不自以为是,不妄自尊大,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不因得失荣辱而狂傲或气馁。节制欲望,就会没有忧虑,也是升华生命价值的最好选择。

由学而识,称“学识”;由识而悟,称“识悟”。人一旦“识悟过人”,就有了灵性,就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高度。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悟为修炼阶段,最为重要。学而不识等于白学,识而不悟等于白“识”。正所谓,小识养灵,大悟养性。说到悟,我们可以联想到“蛾”和“我”,这二者都离不开“我”。“蛾”由蛹超越了自我,长出了翅膀,自由飞翔,飞到了真我之中。而“我”是学了他人的东西,再与他人探讨、研究、辩论,然后得到自己的东西,形成“我”的观点、“我”的思想、“我”的体系、“我”的风格、“我”的讲述。“悟”也离不开“我”,它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吾”,吾就是我。悟是靠“我”的心来悟的,不是别人悟的,别人悟的东西是别人的,由“我”的心悟出的东西才是真的,才是“我”的。

我们品味了老庄清廉思想的经典,汲取了老庄清廉思想的养分,但这养分能不能被吸收并转化成为我们各自所用的灵通与秉性,那就看我们每个人悟的功夫了。在这里,仅提三点,供大家参悟:

1.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 “贪”,起于令,终于贝。令代表权力,贝者,钱也。如果把令下边的一“点”化作贝,扩展了利益,这就是贪!贪的结果必将丧失一切,一“贫”如洗;婪的结果必将毁掉一切,引火“焚”身。

自古以来,人们都视清廉为一种美德。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十金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793年,唐德宗李适“开导”他的宰相陆贽说:“你这个人呀,样样都好,只是为官过分清廉谨慎,同朝为官的同事送你小礼品,你全都拒绝,这恐怕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送你漂亮的马鞭、靴子等小物品就是收下对你能有什么影响和伤害?”陆贽经过思考,给唐德宗写了一道奏折,分析说:一个人如果起了贪念,不可能以一条马鞭、一双皮靴而收手,必然会魂牵梦萦终日聚财敛富,天长日久,就会滋生莫名的贪欲。你接受了别人的好处,你就无法拒绝他的非分请托,日积月累,就会泛滥成灾。再说按唐律,小官小吏都严禁收受贿赂,我是宰相,收人小礼物,一言一行怎对百官起引导示范作用。

明代曹鼐,年轻时曾在地方为吏。有次押送一名女犯,途中夜宿破庙。女犯天生貌美,顾盼间令其心动。为了提醒自己抵住诱惑,他不断在纸上写下“曹鼐不可”,整整一夜写了烧,烧了写,直到天亮。在此后仕途上,曹鼐常以这四个字严格自律,终成一代名相。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自律,自觉把欲望关进道德的笼子里,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不越“线”,不碰“线”,种好“田”。切不能有田不种,让耕地抛荒;也不能有草不除,使杂草丛生;更不能有虫不打,任其吞噬庄稼。

2.人不贪财,鬼神也怕 老庄的“拒绝贪欲”理念,使我们想起一个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两个赌徒,输家不肯给钱,赢家告到县衙。输了钱的胆虚,连忙买了香纸到庙里请菩萨保佑。他说:“神灵在上,弟子在下,我输了钱没有钱还,明天要见官,求您怜惜我,显点灵,叫他跪了爬不起来,日后我再烧高香敬奉您。”

第二天,二人走上公堂,县太爷把惊堂木一拍,叫二人跪下,指着输钱的问道:“你为什么欠钱不还?”输钱的说:“我不差他的钱,大人要不相信,我们赌咒,哪个差了钱的,叫他跪在地上起不来。”说完,他蹭地一下就起来了。那赢钱的却拼了死命也站不起来,他口喊:“冤枉啊!肯定是他使了法的。”县太爷大为恼火,骂道:“不像话,菩萨都贪财讲人情!”吩咐手下人烧了庙宇。

菩萨没了安身之处,又急又气,骂县官:“狗官,装腔作势,我看你到底贪不贪财,要犯到我手里,决不放过!”他叫出一个小鬼,吩咐说:“我让你天天跟着县官,若发现他贪钱,就来告诉我,赏你转世投胎。”

小鬼领命,偷偷地监视着县官,一年过去了,也没有发现县官贪污受贿。到了第二年七月,一天,县官外出有事,天气火热,走得口干舌燥,又没有水喝,突然发现路旁有一大片西瓜地,近处又无一人。原来,这是菩萨施的法,看县官怎么办。衙役们到田里摘了一个大西瓜,请县官吃,县官问:“多少钱?”衙役回答说:“不知道。”县官说:“你们天天在街上跑,连多少钱一斤都不知道?”他拿在手中掂了掂:“一两银子差不多,给他二两银子。”衙役说:“这里没有人。”县官说:“没有主人,就把银子放到瓜的蒂巴旁边。”菩萨一听,收起法术就走了。小鬼辛辛苦苦跑了一年多,还是投不了胎,叹了口气说:“唉,这真是人不贪财,鬼神也怕!”(https://www.daowen.com)

3.“抢救”本色,俭能生廉 说起“抢救”,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和史料,以及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及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和遗产。要说“抢救”本色,还真是喻意不凡。事情发生在山东莒县。

莒县地处革命老区,农村里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最多时就达13 341人。目前健在的有1 058名,平均年龄86岁。战争年代他们浴血奋战、支持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住在农村,不抱怨生活艰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过着宁静朴实的生活。莒县对这些老党员面对面采访、实地拍摄、收集实物,累计征集20万张图片、3万分钟的视频资料和大量珍贵实物,整理典型事迹近60万字。

不妨勾勒一下这组群像: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对党的理解非常朴素,却一心向党,真心信党,卢翠秀85岁了还在担任村支书;公心为民,村支书徐文高先后把当兵、招工、推荐上大学等机会让给别人,尽管自己的5个子女也符合条件;用心实干,“威望都是干出来的”,是那个年代党员们的写照,也是群众的高度评价;清心律己,严格自律,有的参加过多场战役战斗,从不向政府伸手,从不给政府添麻烦。

可能有人会说他们近乎“痴愚”,甚至“傻”。但正是这样一群老党员,用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坚守,铸就了共产党人的本色。这种“本色”,聚焦着理想信仰,体现着宗旨情怀,表达了本质坚守,顺应了时代要求,作用于党的事业的壮大发展,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散发着清香,在最平凡中彰显着强大力量。莒县如今建起“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这片“红色的晚霞”正在无数党员干部心中定格。

这种本色追求,能促人回归本源。这些老党员能军能民,能官能农,既有党员素质也有平民气质,既厚重又纯真,没有铜气、只有土气,没有俗气、只有正气。这些宝贵品质渗入骨髓,与生命同在,不因环境变化而改变,不因生活贫困而移位,不因待遇降低而遗弃,不因年龄增长而淡化。以此为参照,党员干部不难回归原点,校正人生航向和目标。

城中易浮躁,乡土易生纯。所谓本色,即人的朴素情怀。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自然之美,在乎本色;人生之美,当如此乎?当下社会,人确实很难保持本色,不被繁冗、复杂、欲望和过度装饰所左右。在这群老党员身上,集中展示着某种人生况味和真谛:生活苦一点,容易反思幸福来之不易,积蓄力量;环境静一点,容易清除浮躁、清醒坚守。这样一项针对普通老党员普通本色的“抢救”,意义深远。

具有本色意义的还有安徽黟县,黟县有很多楹联,其中两副很特别:一副是“寿本乎仁乐在于善,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另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两副楹联都倡导了一个“俭”字,前者说,俭省可以培养清廉的家风。后者说,富裕后最好的传家宝是俭省与勤奋。

说起“俭”,我们不禁想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20世纪60年代,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和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常常是开到午后,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都要交钱和饭票,谁也不例外。总理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粒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肉、蛋、大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

俭是朴,有了俭,俭省不奢,就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待所有繁华都有一颗平常心,朴素多了,私欲就少了,廉洁之心就有了;俭是实,有了俭,敦厚不华,就能“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保持纯真德厚,实在多了,虚华无用之礼少了,虚荣之心也就道尽途穷了;俭是敛,有了俭,收敛不躁,“清静为天下正”,收敛即可养廉,养廉需要收敛,清正之心就有了;俭是谦,有了俭,节制不骄,就不至于“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有了恭谦之心,贪腐之心也就无地可容了。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不古,需要清廉修行的启迪洗礼,这不正是清廉老庄的良苦用心吗?

庄周梦蝶

宁静夏日的午后,庄子在漆园的凉床上做了一个梦。

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子。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子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是庄子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子?

当时庄子喜欢白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在园林花草之中飞舞,醒来就感觉自己的两只胳膊好像翅膀一样可以飞动,觉得奇怪。一天他又梦到老子讲《易》的时候,他把梦蝶的事告诉了老子,老子认为庄子的前世就是一只白蝴蝶。自此,庄子旷达人生,大彻大悟,把一切世事看作行云流水。

其实当初庄子僵卧草席,梦见自己化为蝴蝶,进而对梦与觉的界限提出怪异的“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疑问的时候,就深深道出了自己博大精深的人生观。他师承老子,道心坚固,所以在认知上和佛门涅槃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想,万事万物平等齐同,而认知上的是或非、然或否都是相对的,是人的私心成见所致;梦就是醒,醒就是梦,万物始于一,复归于一。所以庄与蝶、梦与觉相互转化,彼此渗透,最后浑然一体,庄子是借庄、蝶交会贯通,物、我消解融合的美感经验,让人们去领略“物化”的佳境。

其实,虽然是漆园吏,但是庄子过得并不富足舒坦。

因为生逢乱世,乱世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如想趁火打劫者,想拯救天下者,还有想养生全形的人。想拯救天下的人,不外乎以伦理教化治世和以暴易乱两条途径。前者抵不过浑水摸鱼、暗度陈仓的人,后者为瞒天过海和借刀杀人者提供了借口。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昏上乱相,或荒淫或暴虐,或逐鹿中原争城夺地,或杀人盈野抢夺财货,于是社会大舞台频繁上演着无数悲剧、闹剧、惨剧。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庄子感觉无力回天,他不想变成悲剧中的牺牲者,更不想成为闹剧中插科打诨的小丑,于是,在发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手拿石子准备打黄雀一幕的时候,庄子顿悟了:“挂印封金”(当然,漆园吏的官印不重,薪酬也不多),选择回避现实矛盾,以出世的形式表示自己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但出世后的庄子并未忘怀尘世,为了寻求精神寄托,他勤于笔耕,写作成了他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司马迁曰:“其言光泽自恣以适己。”准确地揭示了庄子的创作是出于审美的游戏冲动。入世与出世,愤俗与超脱,二者水乳交融,渗透于庄子一生,难于截然分清。不过,从本质上而言,庄子始终关心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他与当权者彻底决裂,与儒学分道扬镳,并以如椽大笔寄寓自我的孤愤,批评扼杀人性的政治制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象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在这个崭新开始的广大宇宙中,赋予你绝对的自由,可纵横驰骋于其间,而不加以任何限制。这,就是所谓的《逍遥游》。

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施是好朋友,两个人交好了一生,也争吵了一生,常在一起讨论学问,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惠施在梁国为相,被奸人谗害免职,闷闷不乐地来到蒙地。庄子带着惠施顺濮水(今蒙城芡河)而下,一路东游,到了濠水(今怀远涂山)之上。庄子和惠施站在濠水大桥上,看着两岸的风光,心中豁然开朗。庄子指着水里的游鱼说:“惠兄,你看那水里的游鱼,自由自在,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

惠施说:“老弟你说错了,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立刻反唇相诘:“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也不相让,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那么你也就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咱再从头说起,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时,这意思就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既然已经知道了还反过来故意问我。我们在桥上游玩很快乐,就知鱼在桥下游玩也很快乐,鱼乐人亦乐,我们是在这濠水大桥上知道的呀!”

惠施死了以后,庄子给惠施扫墓,大哭了一场,学生问庄子:“先生亲人死了都没有哭,惠施死了,你怎么这么伤心呀!”庄子抹了一把泪水,说:“郢地有一个人,在鼻子上抹了点石灰,就像是一片苍蝇的翅膀那么厚薄,他让一个叫石的木匠给他砍下来,石挥起斧子,带着风声,嗖地一下,把石灰削掉了,鼻子却一点也没受伤。宋元君听说了,把石叫来,宋元君在自己的鼻子上也摸了一点石灰,叫石来砍,石说:‘我可以这样削,但是,必须要郢人才行,我砍的时候,他不惊不惧,直立不动。现在他死了,这事也就无法做了。’一个道理,现在惠施死了,我没有他了,不可能在一起争辩了,我能不伤心吗?”

喻牛辞相

一日,庄子正在濮水(今蒙城芡河)的钓鱼台上垂钓。忽然,河岸上尘土飞扬,来了一队车马,在钓台附近停下,从车上走下一个峨冠博带的使臣。

使臣见到庄子,上前深施一礼,说:“庄老先生,你真有雅兴啊,我们大王(楚威王)听说你贤良方正,才能超人,派我来请你去当相国,你看,这些车上装的都是大王送给你的礼品。”

庄子头也不抬,只管钓自己的鱼。

使臣急了,说:“庄先生,相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尊权贵,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比你在这里钓鱼、打草鞋强千万倍啊!”庄子哈哈大笑,说:“成车的财宝重礼,多诱人啊!卿相高官,多尊贵啊!可是,你见过用来做祭祀牺牲品的牛吗?好草好料,把它养得肥肥的,给它披红挂彩,送进太庙,杀了来祭祀祖宗神灵,到了那个时候,它想不死,也不行了。我宁肯做一条鱼啊龟啊之类,在泥水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游乐,也不愿去做高官。”

使臣急切地说:“先生,你再想一想……”

庄子打断他的话,说:“你去吧,我终生不再做官了。”说完,继续钓鱼,使臣只得走了。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的好朋友惠施赶去吊唁,离庄子那简陋的草房还有好远,就听见一阵阵高亢的歌声。惠施走进房里,只见庄子坐在妻子的棺材前,敲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十分生气,对庄子说:“别唱了!你太不像话了,你的妻子为你生儿育女,操劳家务,辛苦一生。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在这里敲着瓦盆唱歌,成何体统?莫非你要庆祝她的死吗?”

庄子停住答道:“是啊,这正是值得庆祝的事啊!我夫妻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她刚死时,我也是很悲伤的,可是,仔细一想,人啊,本来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没有气质,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才有了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命,现在又变而到死,这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都是顺着大自然变化的道理。人是从大自然中来的,死了就安睡在天地的大房子里,又回到大自然中去了,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而我如果在这里哇哇地哭,那就是不明白自然造化的道理呀,所以,我不哭。”

惠施听了庄子这番话,低下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曹商使秦

曹商和庄子是同学又是邻居,后来,两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庄子安贫乐道,曹商在宋国当官。一次,曹商受宋王的指派,出使到秦国去,临走时,宋王赏给他几辆车,到了秦国,他凭着吹牛拍马的伎俩,得到秦王的欢心,秦王一高兴,赏给他一百辆车子。

曹商趾高气扬,回国绕道去见庄子,心里想:“你平常总是看不起我,甚至还羞辱我,我这次要羞辱羞辱你。”曹商带着他的车队,故意来到庄子家,高声对庄子说:“庄老兄,你还住在这偏僻狭窄的小巷子里呀,你看你,家境贫穷到这个地步,靠卖草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脖子伸多长,这难道是你的本事吗?你看我,身为大国的使臣,几句话就让万乘之君高兴了,现在我随从的车子有一百多辆,这都是我曹商的本领啊!”

庄子轻蔑地一笑,说:“我听说秦王得了痔疮,能给秦王开刀割痔疮的,秦王赏他一辆车,能用舌头舔痔疮的,秦王赏给他五辆车子——治病的办法越卑下,受赏的车子越多。莫非你给秦王舔屁股了吧,要不然,秦王怎么能赏给你这么多车子呢?”曹商一听,面红耳赤,恨恨地说:“你这个乌鸦嘴!”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涸辙之鲋

庄子辞官不做,靠打草鞋为生,家境十分贫穷。有一天,家里揭不开锅了,实在没有办法,他就到过去的朋友监河侯家里去借粮。

庄子见了监河侯,直言相告。监河侯说:“咱俩多年好友,谁跟谁呀,我一定大力相助,不过,眼下还不行,到了年底,我收了老百姓的租子,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金子,足够你用的。”

庄子一听,十分生气,转念一想,对这种势利小人,用不着动肝火,就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见有叫我的声音,回头一看,有一条鲫鱼躺在路中间的车辙沟里,我问它:‘鲫鱼啊,你在这里干什么呀?’它说:‘我本是东海里的一名小臣,不幸落在了这大路上,你能用一斗甚至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行!我到南方去游说吴、越两国的国王,请他们动用民工挖条大河,引来西江之水,一定能把你救回东海’。鲫鱼脸色一变,说:‘我现在落了难,你只要用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活我的命,你却说出这样的话!等你引来西江的水,我早死了,你这样,倒不如早点到市上卖鱼干的店里去找我吧!’鱼的话,你听明白了吗?”庄子说完,转身便走。监河侯不仅受了一顿尖刻的讽刺,而且从此名声大跌,很少再有人与他交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