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国家健康管理所的一份报告指出,超重和肥胖是目前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所面对的最大问题。

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2.2.1.1 美国青少年体质研究

(1)起步较早

早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体质研究已开始萌芽。在1954年,美国曾对本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一些了解,并把该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与欧洲国家的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该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与欧洲的有一定差距。这个结果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于是在该年成立了青少年体质总统委员会。1958年由美国健康、体育、娱乐协会等各组织联盟共同设计了具有7项指标的“青少年体质测检”,包括:50米跑、立定跳远、垒球掷远、往返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600米跑,并用这些指标对全国青少年的体质进行普查。

(2)研究成果丰富

美国医学博士希契科克率先对所有学生进行年龄、身高、体重、长度、围度、肺活量及肌力年周期性测量,但那时体质测试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之后学者们设计了包括腰背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最低水平在内的测试法,并对美国和欧洲儿童进行测试,引起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重视,从此体质监测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有些专家认为这种测试法不够全面,因此,全美健康、体育、康复和舞蹈联盟设计了一种新指标的测试方法:跑、立定跳远、垒球掷远、往返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主要是测量跑、跳、投的熟练性。在此之后的几次全美普查中,相应机构围绕体质测试展开争论,对前期偏重于运动能力的测试提出质疑,体质测试出现了运动技术指标逐渐被取消、健康指标被保留和充实的趋势。在公布的测试方法中,只保留了与健康有关的指标,测试跑、跳、投、熟练性的指标全部被删除。体质研究中指标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体质的定义和理解。后来人们确定了体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心肺功能、身体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组成指标,因为良好的心肺功能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生;强健的肌肉是完成人体各种运动的必需;柔韧性可以防止在活动中的损伤,适宜的身体组成可避免由肥胖导致的各种疾病。所以,这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意味着人们可以安全地从事肌肉活动,即具备了优良的体质水平。体质评价内容也随人们对体质内涵的理解经历了由掌握运动的基本素质扩大到身体健康必需的机体适应能力的变化过程。

(3)测试标准和系统不断完善

美国1965年和1975年分别进行了全国普查。1975年将体系指标中的掷远和折返跑取消,1985年又将立定跳远和50米冲刺也取消了。体质与运动委员会在联邦健康部门的资助下,进行了全国学校人口体质普查,而且以后每十年对青少年进行一次体质普查。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有许多学校进行了体质测试,同时,全国范围内相应的锻炼标准和测试指标的研究也开始启动。2003年春季加利福尼亚教育局对公立学校中5、7、9三个年级共1328058名学生进行了体适能测试,其中5年级身体成分达标率、上肢力量达标率、柔韧性达标率是三个年级中最低的,分别是65.0%、64.9%、65.0%;7年级所测各项目都是三个年级中达标率最高的,有氧能力合格率58.5%,身体成分达标率65.6%,腹部力量达标率82.7%,躯干伸展力量87.8%,上肢力量合格率66.4%,柔韧性合格率70.7%;9年级有氧能力达标率、腹部力量达标率、躯干伸展肌力量达标率都是三个年级中最低的,分别是48.9%、79.3%、81.8%。与其他测试指标相比,普遍表现为有氧能力太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没有在所有项目上全部达标。其中,参与测试的所有学生中达到健康标准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3%~27%。

2002年加州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的资料发现,2002年与2003年的测试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小学生在达到体质健康标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美国国家健康管理所的一份报告指出,超重和肥胖是目前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所面对的最大问题。

2.2.1.2 日本青少年体质研究概况

(1)发展历程

日本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体质测试工作开展较早,由于受到特殊国情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其将我们常用的“体质”定义为“体力”。1888年,日本明治政府出于对学生体质的关注曾下发过《关于青少年身体检查的通知》。随后,日本政府于1900年在小学生中又实施了《儿童身体体检》的规定,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于青少年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随着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的逐步开展以及学生体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检测项目逐渐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193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体力章检定》,该办法主要是对人体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而与体质状况相关的其他指标并没有包括。日本政府在1940年又制定了《国民体力法》,并规定进行体力测试是青少年的一项义务[39]。由于日本政府对体质测试项目内容的改变与最初以健康为目的而进行体质测试的意愿发生偏离,这些办法逐渐被废除。

日本经济在二战结束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体育振兴法》。1964年,日本文部省通过实施《运动测试》进行了二战后的第一次体力测试。1965年,日本政府在对《运动测试》进行许多修改和调整的基础上又实施了《小学运动测试》,测试对象为10—11岁的学生群体。1982年,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政府颁布了《小学低中学年运动能力测试》。日本政府为了这一政策在各地学校得到具体落实,1987年又制定了《学生身体体检章程》,在制度上对学生的身体体检作了进一步的具体化和规范化的要求[40]。201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体育基本法》制订了《体育基本计划》。伴随着一个多世纪法规政策的改变和完善,日本国民和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41]。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进行一次的“学校保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日本11岁、14岁、17岁学生的平均身高分别为,男子:145.1厘米、165.2厘米、170.8厘米;女子:146.9厘米、156.7厘米、157.9厘米。与1945年相比较,男子平均身高分别增加了12.3厘米、13.2厘米、9.8厘米,女子的平均身高分别增加了14.1厘米、8.3厘米、7.0厘米[42]。可以看出,日本关于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开展由来已久,其学生体质参与测试人群范围广、测试项目分类细,学生体质的相关政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学生体质状况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www.daowen.com)

(2)体质测试指标发展变化

日本被认为是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资料最全的国家,保留了多年的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资料。早在明治年间,日本就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包括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下肢围、饮食量、肺活量、握力等几项指标的调查,后又增加了力量及疾病状况的检查。日本曾为战争所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民体质测定。二战后,日本把国民健康作为复兴国家的重要措施,相继对男、女青少年进行了跑、跳、投、悬垂及灵活性的测定。之后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体力测定,范围由学生逐渐扩大到壮年,由文部省根据测定数据写出体质测定报告并向全国公布。

在体质研究的过程中,日本体质研究学者们认识到“运动素质是力量、爆发力、耐力等各种体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使身体能够敏捷而协调地进行各种运动,提高协调各种体力要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学时期正是这种能力发展的显著时期,提高这一时期的身体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中心由“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变革为“以提高体力为中心”,效果显著。但由于运动强度过大,影响了学生对健康与快乐的追求,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日本先后提出了“提高体力”“快乐教育”和“更加快乐的体育”的观念,国民体育价值观念由竞技转向健身。后来施行的新测试指标,在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健康相关的体力评价,增加了健康评价的内容,减少了测定指标数量,有利于纵向比较和评价;并重新划分了年龄组,使对青少年的评价更为细致、合理。

(3)美日学生体质研究启发

从体育强国美国和亚洲邻国日本两国对于学生体质状况改善的过程中,我们可看到以下几点:体质监测开展时间较长,为两国全面掌握学生体质状况和制订切合实际的检测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美日两国政府对于学生体质状况问题高度重视,并通过设置专门机构和颁布相应的法规文件来确保体质监测的具体贯彻实施;长期的监测工作和特定的社会宣传日使得美日两国民众对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认识更为深刻,整体社会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体质相关工作的开展。

2.2.1.3 欧洲青少年体质研究

近些年来,欧洲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改革,改革中逐渐明确了体育课程的目的与观念,并把体育与健康联系得更为紧密。欧盟采用的是统一的体质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他们比较重视体质健康测评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德国把校内和校外体育资源联系在一起,采取学校体育课与各种俱乐部结合,并不断扩大中小学生体育课内容,逐渐把旱冰、攀岩等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加入体育课中。英国政府运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施加影响。瑞典和丹麦更注重学生校外的体育活动,除学校体育课外,他们还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督促学生在校外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北欧一些国家在学校和家庭间做了互动,学校定期把学生健康状况的一些数据告知家长,同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家长针对数据和建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配合学校开展体育工作。德国早年在国民身体锻炼方面给予赞助,并对相应的组织进行引导;之后,联邦德国对“黄金计划”即体育场所规划再次完善,经过城市议会、乡镇议会、德国城市联盟和德国州议会等联合起来进行商讨,产生了“德国联邦议会为全民体育的倡导建议”和“德国城市联盟发出的统一目标为全民体育资助”的导语,黄金计划得以保证,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在波恩会议分别表示积极响应“黄金计划”。与此同时,各州政府在公众体育场所建设规划和措施中,逐年提高了经费的投入。“黄金计划”在全国、城市政策的保证下,使得体育、娱乐设施兴建得到了各阶层的响应支持。德国医学界曾在城乡地区进行了大量的人民健康调查,进一步扩大了德国人对“黄金计划”的认识;同一时期德国城市议会、乡镇议会、德国城市联盟和德国州议会共同促使“黄金计划”不断完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2.1.4 其他国家青少年体质研究

1950—1970年新西兰曾采用Kraus-Weber测试法对学生进行了包括6项腰背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最低水平的测试。虽然这种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一直沿用下去,但却引起了教育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重视,并因此建立了专门的国家体质测试计划[43]。1989年颁布了《新西兰体质测试》(6—15岁),其评价指标涵盖了身体组成、心肺功能、腹部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四个方面[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