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新农村建设中的“地域性”危机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农民的权益,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因此,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但目前基层的一些做法,却是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建设楼房式的农民新村,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土地财政和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双重诱因,曲解“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广大农村展开了一场拆迁合并宅基地,“一刀切”地推进中心村和城镇化的做法,导致了自然村落迅速减少。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此给予了痛批:“现在各级政府可能不敢随便乱占耕地,但是各地都在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规划,这本质上就是拆农民房子,把农村建设用地导过来给城镇用,弄得村庄稀里哗啦。有老专家给我说,锡文你看看世界上,和平时期村庄如此速度地减少,从来没有过。[2]”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存在极大的弊端:其一,使得无数千百年来形成的底蕴深厚、风格各异的自然村落被摧毁,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和乡风民俗等人文信息也随之湮灭;其二,造成现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并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劳动和产业发展;其三,不少新建的农民新村照搬城市或他乡的规划设计,以致“不城不乡”,割裂了地方文脉,很难分辨出它是南国的滨海渔村,还是北方的平原村落,是江南的水乡,还是西南的山村,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地域性”危机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并不断蔓延。更有甚者,一座座大红大绿的欧陆风情式的村镇耸立于田野之中,十分突兀(图8.1)。
图8.1 “欧陆风情”式新村镇
(资料来源:http://www.cdcc.gov.cn)(https://www.daowen.com)
农村与城市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物质景观,不同的人地关系,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硬将城市住居的形式和内容复制到农村,必然造成农村住居形式与生产生活方式相脱节。从川西某些新建的农民新村来看,表面楼上楼下,似乎美轮美奂,但却是失去乡土的根脉,而且由于楼房建筑的相对封闭性,使得邻里关系逐渐淡漠,不少农民因巨额的新房建设投入而背上承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新村集中度过大,新村距离农民生产劳动的田地过远,不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诸如农产品的堆放和储存,田间管理的精细化,蔬果种植和家畜禽养殖,农村小手工业的开展等,都很困难。这样的新农村建设被讥为农民“被上楼”。据有关报道[3]:双流县八角村2025年被纳入“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全村宅基地被整体复耕,八角村集中安置区修在了场镇边,离原村子有2km多远。村民张良福的大瓦房连同猪圈、羊圈、鸡舍全部被拆掉,复耕成耕地,在安置区换到一套75m2的楼房。如今,张良福家的农具和粮食都寄存在没有搬迁的侄子家,白天种地、喂羊,晚上为了防盗,回到羊圈而不是楼房睡觉。同村农民陈彬说,搬到六层楼房的安置区后,种地不方便,农家肥没了,病虫害也不能及时掌握,没有地方晾晒和存放粮食,目前搬迁户家的土地普遍减产(图8.2)。
图8.2 双流八角村新农村社区 (资料来源:自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