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部民族地区适用技术科学内涵的理论基础

西部民族地区适用技术科学内涵的理论基础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消除技术的消极后果,只能阻止技术本身的发展。

2.2.3赋予适用技术科学内涵的理论基础

现代技术观的演进是赋予适用技术科学内涵的理论基础。技术观是指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它涉及人们对技术发展的总体看法,对技术功能的认识,技术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方面[27]。技术观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技术观。现代技术观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技术决定论——部分条件论(包括生态技术论、文化主导技术观和技术人文化)——条件总和论(适用技术论)。适用技术论的出现,根源于现代技术同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一体化发展的不断加速,反映了现代技术日趋复杂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特点与趋势。适用技术论有助于全方位地考察技术与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关系,纠正了生态技术论、技术决定论、文化主导论、技术人文化的片面性倾向。

2.2.3.1技术的三维角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技术与经济、社会、自然四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技术是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技术系统对经济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作用是明显的和巨大的。为了清楚有效地分析现代技术观的演进,本课题尝试以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为三个轴向,在X轴经济系统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受到经济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在y轴社会系统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受到社会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在Z轴自然系统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受到自然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自然效应。这样便形成了不同组合的八个卦限:第Ⅰ卦限(X,Y,Z)、第Ⅱ卦限(X,Y,Z)、第Ⅲ卦限(X,Y,Z)、第Ⅳ卦限(X,Y,Z)、第Ⅴ卦限(X,Z)、第Ⅵ卦限(X,Y,Z)、第Ⅶ卦限(X,Y,Z)、第Ⅷ卦限(X,Y,Z),如图2-2所示。X、Y、Z分别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分别受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正效应;X、Y、Z分别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不受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自然负效应。由于技术应用导致的效应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技术的形成、发展看法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观。下面本课题从这个角度分析现代技术观的演进。

2.2.3.2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是一种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够直接决定和主宰社会历史命运的思想。技术决定论认为,现代工业技术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相同的社会后果,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技术规则决定一切,任何社会一旦做出发展现代工业技术的决定,则社会后果的模式就将由技术规则所决定。技术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一种力量,技术的状况、影响和后果不会因为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而改变,相反,社会制度的性质、结构秩序和人类生活的质量等,均要单向地、唯一地决定于技术的发展、推断和控制。如技术哲学家阿诺德·格伦(Arnold Gehlen)认为,“技术基本上是一种生物和本能的现象,而不是理论的或文化的成就”[28]。技术决定论是现代西方世界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思潮,按其对技术应用的效应评价与预测上划分,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和观点: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img2

图2-2 技术的形成、发展和应用所产生的效应

(1)技术乐观主义

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本身是消除社会弊病、造福人类的法宝,尽管技术的发展可能出现消极后果,但这些消极后果终将再为技术所消除。技术乐观主义强调新技术革命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矛盾,消除大工业生产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技术异化等现象。从图2-2来看,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应用不管从哪一个卦限出发,最后都会回到第Ⅰ卦限(X,Y,Z)。西蒙(Simon)的“没有增长的极限”、贝尔(Daniel Bell)的“后工业社会”、托夫勒(A.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等,都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

①西蒙的“没有增长的极限”理论。美国未来学家朱利安·林肯·西蒙于2025年发表了名著《最后的资源》,这本书以《增长的极限》的悲观观点为对立面,系统地论述了乐观派对人类资源、生态、人口等问题的看法。西蒙强调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认为自然资源短缺趋于缓和,人类的生态环境日益好转,环境恶化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新增人口的生产大于消费,粮食在未来将不成为问题,人口将在未来与自然达到平衡。

②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贝尔于2025年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2025年写了《后工业社会:推测2025年以后的美国》的论文,2025年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对后工业社会作了详尽的论述。贝尔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③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于2025年出版了《未来的冲击》、2025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和2025年出版了《权力的转移》等书。这些书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信息技术革命而导致的社会变革,强调工业社会正在被信息社会取而代之,第三次浪潮文明正在席卷全球。

(2)技术悲观主义

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技术是导致社会灾祸、危害人类的根源,把一切自然、社会的问题都归罪于技术,认为技术对人类的统治是不可抗拒的,技术的发展必然造成文明的殁落。为了消除技术的消极后果,只能阻止技术本身的发展。从图2-2来看,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技术应用不管从哪一个卦限出发,最后都会回到第Ⅶ卦限(X,Y,Z)。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里夫金(Rifkin)的熵世界观和法兰克福批判主义学派的“单向度的人”都是这种观点的杰出代表。

①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理论是罗马俱乐部发表于2025年的关于“人类困境问题”的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的观点。报告认为,即使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作最乐观的设想,这个世界系统最终也要走向崩溃。只要世界系统的行为不变,技术进步决不会把世界系统的崩溃推迟到2025年以后。因此,人类社会的经济不会无限地增长。

②里夫金的熵世界观。2025年,里夫金和霍华德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将取代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成为新的哲学的基础,并且断言,假如现在的高能社会仍然完全依靠非再生能源来维持,人类社会在未来20—30年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场大崩溃。技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使得有效能量转化和耗散的速度变快,在不久的将来,世界石油将供不应求,地球上维持高度工业化经济所需要的每一种重要的非再生矿产资源将被消耗殆尽。

③法兰克福批判主义学派的“单向度的人”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它使社会丧失了批判意识,阻碍了人的解放,是继续奴役人类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异化造就了“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对人的全面奴役。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奴役还渗透到社会的文化娱乐领域,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消除了一切反对现状的思想文化,人们同样成了文化机器上的齿轮,人的尊严已经丧失殆尽。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技术的社会效应问题,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共同缺点是:他们只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把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极端地夸大为唯一的、决定的统治力量,极端地看到了技术的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技术决定论者否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的统一。他们不了解引起社会形态更替、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他们回避或根本否定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问题,否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https://www.daowen.com)

2.2.3.3部分条件论

工业技术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了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之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技术决定的批判大体上沿着社会维度和自然维度两条线路展开,在重新审视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生态技术观;在重新审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逐渐形成文化主导论和技术人文化等理论。

(1)生态技术观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和技术范式提出质疑,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环境保护主义的著作,如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1962)、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的《封闭的循环》(1974)、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的《自然之死》(1979)、比尔·麦克基本(Bill Mckibben)的《自然的终结》(1989)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反思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技术观,生态技术观就是这一探索的结果。从图2-2来看,生态技术观强调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经济系统制约外,还要受自然系统的制约;同时技术的应用在取得经济效应的同时,应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Ⅰ卦限(X,Y,Z)和第Ⅳ卦限(X,Y,Z)。

生态技术观突破了技术决定论的封闭性、垄断性、排他性、征服性,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不平衡发展。生态技术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科学地利用开发和保护资源的技术价值观。

(2)文化主导论

技术决定论从人的物质需求与满足的过程出发研究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得出了现代技术统治人类社会的片面结论。而文化主导论认为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技术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即技术文化仅仅是亚文化系统,同时技术又是整个文化环境的一种结晶,是人类在对自然客体的考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文化主导论侧重于从社会文化把握现代技术的价值、意义及其发展趋势,突出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在现代技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在谈到新教对科学的刺激时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思想感情,属于那些永远影响着科学发展的文化变量”[29]。从图2-2来看,文化主导论强调技术的形成、发展除了受经济系统制约外,还要受社会系统中文化因素的制约;技术的应用在取得经济效应的同时,文化效应应为正值,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Ⅰ卦限(X,Y,Z)和第Ⅴ卦限(X,Y,Z)。

文化主导论否定技术的自主性,强调文化传播、观念文化在推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先导性。现代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观念决定或提供的。文化主导论不再把技术作为出发点,去定位现实世界,不再用技术来左右人的思维准则和价值取向,而是把它限制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每一种技术系统都在相应的社会系统之内发生作用,并因此受到社会系统的制约。”[30]“事实证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上的考虑往往要胜过实用中效率这方面的考虑;同时,一种文明的主导价值观念也可能会阻碍技术发明的实际应用”[31]。日本著名技术评论家森谷正规曾对日、美、欧的技术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每一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技术的长处就是它来自日本的环境和日本民族的特性,与本国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国家的技术或制成品,全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32]因此不同的地域环境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地理性质决定了技术效应的差别。

(3)技术人文化

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大量消极的负面效应,直接引发了人们对科技乐观主义的困惑,产生了科技悲观主义的论调,这些与科技活动忽视或者背离对人的人文关怀有很大关系。马尔库塞(Marcuse)指出:“现代科学只是关心那些可以衡量的东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应用,而不再去问这些事物的人文意义,只问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工作,而不再去关心技术本身的目的,从而产生出被扭曲的科学……在这种状况下形成的发达工业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而只能是一个与人性不相容的‘病态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是技术的运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33]。技术人文化主张技术的发展要把人置于核心地位,强调科技与人的融合,从而克服技术的无人与无视人的状态。把技术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为目的,使技术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技术。从图2-2来看,技术人文化强调技术的形成、发展除了受经济系统制约外,还要受社会系统中人的制约;技术的应用在取得经济效应的同时,要以人为中心,社会效应应该为正值,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Ⅰ卦限(X,Y,Z)和第Ⅴ卦限(X,Y,Z)。

科技史之父乔治·萨顿(George A.L.Sarton)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没有一种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决他们,除非任何一种有效方案都必须有科学的人文主义化。“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故而,科学的人文主义化并没有消解科学、贬低科学,相反则使它更有意义、更为动人、更为亲切”[34]。技术人文化的实质就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主张一切合乎人性的技术才是人类最需要的技术。在技术对社会的主体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主体人的精神也受到绝对的重视,使技术真正为人类服务。技术人文化就是要求科技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不断的人文化过程,技术发展的核心主体是人,技术发展的客体是自然界,最终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主体改造、认识客体的能力,最终服务于人类自身,不断满足人的需求。

(4)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是通过批判技术决定论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荷兰人比克(Bijker,W.E)和美国人平齐(Pinch,T.F)于2025年主编的《技术系统的社会建构》一书标志着社会建构论技术研究的开端[35]。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认为技术是社会建构物,社会因素决定技术内容,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情景,技术活动受主体的经济利益、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社会因素决定,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形成技术的价值负载。技术不仅体现技术价值判断,更体现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技术主体价值。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分为强社会建构论与弱社会建构论,弱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技术只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强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内容也是由社会建构的,对技术的成功和失败不能简单地根据其效用或内在结构做出功能主义的说明,而需要用社会因素来解释,这意味着技术所以是这样而非别的什么,并不是技术的内在性质,而是社会建构的。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和技术的有效性并非来自于自然,而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36]。从图2-2来看,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强调技术的形成、发展除了受经济系统制约外,主要受社会系统的制约,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Ⅰ卦限(X,Y,Z)和第Ⅴ卦限(X,Y,Z)。

在制约现代技术发展的诸种环境因素中,自然、文化、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否则,就不可能全面地把握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生态技术观、文化主导论、技术的人文化和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在解决技术决定论所导致的某一方面的负面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条件论的缺陷也很明显,完全否定技术的自主性,片面强调某一类限制条件的重要性,无法使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2.2.3.4条件总和论(适用技术论)

评价一种技术观,首先必须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评价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把技术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放到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经济关系中去加以系统研究的是革命导师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了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认为技术只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但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和国家的基本性质,不能单独直接地通过技术去说明哲学、政治、法律观念、宗教和艺术等的本质特点。同时,技术能否得到顺利发展,技术的成果被用于什么样的用途,均要受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技术应用的消极后果的防治和治理程度,也要受到社会的控制。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只研究技术与经济、社会、自然关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是不够的,现代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各种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的总和构成了制约技术存在、发展的技术环境,决定着技术活动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方向,因而,研究技术环境的整体性质是正确把握现代技术发展特点、趋势及其规律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从图2-2来看,适用技术论强调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受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制约;技术的应用应取得经济、社会和自然综合效应,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Ⅰ卦限(X,Y,Z)。

适用技术理论通过对各种技术观的扬弃,提出多目标的价值取向,它在内涵、原则、目标上体现了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一致的契合性,这就决定了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和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