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中部五省经济发展之路

湖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中部五省经济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湖北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农业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在我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资金,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倾斜,借助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使低价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工业和城市,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实现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换言之,我国工业化初期,实行的是依靠农业作贡献来发展工业的战略,我国工业取得的巨大发展与农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最大的消费群体、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需解决的诸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三农”问题,这造成了内需不足,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增加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2025年我国的GDP总量按汇率折算达到26 45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处在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顺应这一趋势发展的要求,2025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地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因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从2025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3个“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诸如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政策措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重点。“十一五”时期特别是近两年“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变化。202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和落脚点应当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https://www.daowen.com)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在“十一五”开局之时,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对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探索。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但农业的效益相对较低,“三农”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农村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农村人口多且富余劳动力素质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整体上还不够强,农村安定和谐的局面面临着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无疑对加强农业发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改变农村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加快湖北发展提供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战略机遇,对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靠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