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晚清政治制度变革:蒋介石与集权政治研究

晚清政治制度变革:蒋介石与集权政治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之际,晚清政府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冲击。晚清政治改革正是围绕宪政而展开的。这些思想主张成为了晚清政治变革的外在舆论压力。晚清政府无论如何进行改革,已无法重建中央权威或皇帝个人权威。

晚清政治制度变革:蒋介石与集权政治研究

二、晚清集权政治制度的变革

晚清以降,在西学东渐与外部强权的刺激之下,中国的集权政治体制发生了一些变革。在中央层面,六部之上设军机处及政务处。军机处掌理军事,政务处掌理政事,以军机处大臣或政务处大臣为百僚之长。随着对外战争的进行,清政府不得不批量重用汉人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中央政权结构与权力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清室大权渐被肢解,地方督抚渐显离心。清政府在屡次对外战争的失利与巨额战争赔款后,面临日益庞大的财政压力外交窘况,政府机构被迫调整,不断变革制度,以应付日益危机的政治环境

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之际,晚清政府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而且,因洋务运动期间汉族政治势力的上升,政府集权遭受削弱。受国际民主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开始出现了宪政思潮。晚清政治改革正是围绕宪政而展开的。抛开晚清宪政实践的效果不谈,这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一个创新,即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试图走宪政之路。这些宪政思想首先来源于早期维新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他们是被认为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国内,关注中国前途的先进知识分子,如魏源、徐继畲等人,他们大力弘扬西方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民主主义思想;一类是走出国门看世界的人,如郭嵩焘、马建忠、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派人物。在这些早期维新派中,冯桂芬首次比较了中西政治制度,高度赞扬“君民不隔”的西方民主制度。与此同时,郑观应和王韬等人公开介绍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进行“君民共主”。这些思想主张成为了晚清政治变革的外在舆论压力。(www.daowen.com)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形成了要求进行政治变革的强大呼声。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是近代以来谋求“千古变局”的重大事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尽管1898年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却奠定了清末新政的基础。1901年,慈禧太后开始推行“新政”,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此后,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激烈论争。这些宪政思想的传播与宪政行为的实践,成为传统皇权解体的重要因素,也是秩序重建的希望。

清末新政的实施,面临两个直接问题:一是清政府在各地编练的新军,一旦政府无法控制军队,则现代化的军队易于成为军队长官的私产;二是中央政府允许地方督抚负有理财之责,默许地方政府财政相对独立。如此,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加速进行。当中央权威旁落之时,地方自治呼声不断高涨。晚清政府无论如何进行改革,已无法重建中央权威或皇帝个人权威。新政未能挽救危局,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不过,正因晚清新政,中国的思想界与理论界基本认同了政党政治的理念,试图实行如英美国家的内阁制或总统制的政治模式以重建秩序,恢复法统,民主共和理念在动荡的政局中艰难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