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盘禾瑞像与圣容寺探秘

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盘禾瑞像与圣容寺探秘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座“在镇番县城西南”,其时较晚,与本文所论圣容寺无涉。西夏时期的圣容寺,当承袭吐蕃之名而来。藉由这一因素,推而论之,诗歌中的“盘禾”佛像就是今天的永昌瑞像,在西夏时期被涂抹了红色。残碑出自仁孝墓,可以断定,仁孝与圣容寺应有密切关系。

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盘禾瑞像与圣容寺探秘

第二节 盘禾瑞像与圣容寺

《严驾西行烧香歌》内容重要,其中尤其应该注意,该诗第二部分提到凉州圣容寺及寺内的瑞像,西夏国君曾亲至此地烧香,对确定圣容寺的所在,堪为铁证。

诗歌第30句为:“img67(已往经凉州□)。”此处的“img68”可译为“凉州”,此处西夏字与凉州感通塔碑文里的用词略有不同,感通塔碑作“img69”,而“img70”一词曾在榆林窟第25窟的长篇西夏文题记的第21行出现过。[13]莫高窟第65窟西壁南龛边饰上墨书一行,汉译为:“甲丑年五月一日,墨勒原籍凉州,为找□石,来到沙州地界,我城圣宫沙满,为获安福故……”[14]在西夏文文献中,同一个西夏字,有时用义译,有时用音译。同一个汉字,使用不同的西夏字对译;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献中用不同的字;同一个句子中,音义杂用的情况比较多见。此处应为汉语的音译字。由此可定凉州是西夏皇帝西行之目的地之一。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中心,西夏时期亦复如是。西夏占领凉州后,将其升格为西凉府,地位仅次于都城兴庆府(1205年改称中兴府)。刻于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即记录了凉州当时的盛况。凉州护国寺的重修,即得到了西夏皇室的大力支持,修葺完工后,主要组织者还从皇室得到了数量不等的奖赏。

第33句诗中出现有“img71”一词,依龚煌城拟音系统,应读作[ph2-wo],从诗文内容可推断为一地名,按图索骥,河西地区恰有与之相对应的地名——盘禾。盘禾即今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古时亦称番和、番禾、盘和,皆一音之转。番禾为汉置县名,魏晋因之。后凉、北魏改置番和郡,北周废郡置镇,隋初复改番和县,唐初因之。咸亨元年(670年)于县置雄州,调露元年(679年)废雄州,番禾还凉州,天宝三年(744年)改为天宝县。后陷于吐蕃。根据文献记载及有关人士的实地考察,可证古番禾即今甘肃省永昌县,故治在今永昌县焦家庄乡所在地南约一公里处。其遗址虽遭自然和人为破坏,但城址范围仍然依稀可辨。其规模之大,为河西古城遗址中所稀见。[15]

在永昌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有巨型浮雕佛像一躯,依北御山(今虎头山)而建,“像首高约六十七公分,头顶有较为低平的螺髻;面相方颐,鼻梁隆起,直通于额际;眼睛鼓起,即俗所谓之肉眼泡;在上眼皮的下方,有明显的曲线一条……其身则为暗红色的松脆的花岗岩石质……已露出地面者,高达四米四十公分”。[16]这里正是《凉州御山瑞像因缘记》(1981年出自武威城北墙外东端城壕边,今存武威大云寺)所载石佛瑞像自山谷中涌出的地方,[17]亦即《乾隆永昌县志》所记“后大寺”之所在。据考,寺初建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原名瑞相寺,隋大业五年(609年)改为感通寺,又名感通道场,在吐蕃统治时期改作圣容寺,至迟在清乾隆五十年(1784年)前已改名为后大寺。[18]《甘肃通志》卷12记载有两座圣容寺,其中一座“在永昌县城二十里”,“在圣容寺之次有勅赐《世勋碑记》”,当即此寺。另一座“在镇番(甘肃民勤)县城西南(明洪武三十二年建)”,其时较晚,与本文所论圣容寺无涉。

西夏时期的圣容寺,当承袭吐蕃之名而来。在其附近的崖壁上,隐约可见用汉、藏、梵、西夏、回鹘、蒙文刻的六体真言。在附近山坡上有和尚坟,内中堆满了密密层层的泥塔婆。据传,还有西夏舍利塔,土崖上还有元代的洞窟等。

西夏时期造像的一般特点是佛、菩萨像多弓背形眼,眼的上下多画一道线,有的还画上胡须,显得老成持重。这与诗歌所描述的“巧匠手贤做塔庙”,“佛之眼目生香谚”的情况正相吻合。另外据诗中“弥勒佛红孺衣”之语可以推断,在西夏时期石佛像外表应为红色。目前收藏于甘肃省永昌县文物保护研究所内的两尊西夏时期石佛像,在表面可见斑驳红色。藉由这一因素,推而论之,诗歌中的“盘禾”佛像就是今天的永昌瑞像,在西夏时期被涂抹了红色。唯因日照与风雨侵蚀,颜色褪尽无遗。西夏时期,净土信仰广为传播,对西夏佛教和世俗信徒影响颇巨,[19]故把佛像直唤作弥勒佛也是情理中事。(www.daowen.com)

该诗字里行间还揭示出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西夏皇帝曾亲至位于盘禾北御山的佛寺进奉烧香。

那么,进香者为哪位皇帝呢?要确定这个问题,就需率先确定诗歌的写作年代。

诗集无明确纪年,惟正面有西夏字2行,汉译为:“乾祐十六年(1185年)刻字司刻本”。按照常理,背面诗歌的抄写时间应晚于是时。同诗集第13首《新修太学歌(img72)》有“壬子年迁至太庙旧址”之载。据考,“壬子年”应为乾祐二十三年(1192年)。[20]同诗集第23首《大臣赞德歌(img73)》中第35句至38句作“祈愿帝王身命犹如山河之牢固,寿命如同松柏齐,七世相续愿寿长,乐悠悠”。“帝王”盖指西夏皇帝,“七世相续愿寿长”,若从李继迁(991~1004年在位)算起,至仁宗仁孝(1140~1193年在位),恰为七世。三者结合,可推定诗集写于仁孝统治的晚期,即1192至1193年间。从“愿寿长”之语看,当时仁孝正处于生命垂危期,故命人作《严驾西行烧香歌》,以述其当年西行烧香之功德,以求得佛佑护,祛除疾病,健康长寿

诗歌的第13句至15句曰:“善日已选韶月初,□□善日已定,善日已定夏仲日。”出行时间为“韶月初”。据《苏魏公文集》卷26《赐夏国主历日诏》记载,宋哲宗赐夏国主历日,诏曰:“诏夏国主,迎日推策,校疏密于一周;钦象授时,纪便程于四序。眷言候服,作我翰垣。爰赐《小正》之书,俾兴嗣岁之务。布宣于下,共袭其详。今赐卿元祐五年(1090年)《历日》一卷,至可领也。”[21]武威地区出土的西夏历日文献与汉历相同,从而得知西夏历日内二十四节气的配置应与中原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完全一致。可见西夏的历书基本上或完全采用宋代的历书。[22]故“韶月”当指正月,“夏仲日”即六月十五。结合诗中“足行启程选善日”可知,皇帝于正月启程。西夏皇帝到过圣容寺的历史事实,又见于前引仁孝陵墓出土M2X:39+48+158号西夏文残碑,内有“年中西隅,圣容众宫”之语,其中的“圣容众宫”即指圣容寺。

残碑出自仁孝墓,可以断定,仁孝与圣容寺应有密切关系。诗中的“年中”应指六月,“善日已定夏仲日”与“夏仲日”,显然是指夏季,西夏一年分十二个月,这在西夏文《月月乐诗》已有明确的记述,两者在时间上相符。[23]届此,庶几乎可以断定,西夏陵墓残碑中的“圣容寺”指的就是凉州盘禾瑞像所在的圣容寺,西巡皇帝为夏仁宗仁孝无疑。

西夏时期的圣容寺规模宏大,香火繁盛,故而政府特设专门机构——庆寺监修都大勾当、行宫三司正兼圣容寺感通塔两众提举——以管理之。《新旧改定天盛律令》也明确规定:“国境内有寺院中圣容一种者,当遣常住镇守者正副二提举,此外,诸寺不许遣提举。倘若违律,不应遣而遣时,遣者、被遣者一律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24]同时,对其机构也有明确规定,即专设“圣容提举”司,属中等司。[25]“一司圣容提举一正一副”。[26]可见,当时圣容寺应为皇家寺院,在西夏国地位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